—不只把报纸装进手机—
桂林日报社官方 枧底蒋氏家族是兴安古代著名的名门望族,出的人才和官员特别多,有“花岗的谷子,枧底的顶子”之说,也就是说兴安县花岗村的财主最大,土地谷子最多,而枧底村金榜题名做官的人最多,“顶戴”最多。据蒋氏家谱人物志记载,全村有监生(秀才)多人,九品到六品官80多人,五品到二品的一二十人,有从一品荣禄大夫、从二品奉政大夫多人;受到诰封的七品到二品夫人13个。
据说,过去文武官员经过百唐官道,在蒋氏祠堂前,文官必须下轿,武官必须下马,可见蒋氏家族在当时朝廷中的地位。
祠堂里原来悬挂着“大清名臣”金字牌匾,是道光皇帝题写的;“蒋氏宗祠”大门牌匾是咸丰帝题写,也是金字的,可惜在年被毁了。
在枧底众多的古代官吏中,蒋方正无疑是最受人尊敬的,因为他是清朝有名的钦差大臣和清官,也是为兴安作出了贡献的历史文化名人。
枧底村出了大清名臣蒋方正
在枧底众多的古代官吏中,蒋方正无疑是最受人尊敬的。据培庆堂《蒋氏族谱》记载,蒋方正,字中立,号元峰,生于清嘉庆戊午年()五月二十四日,卒于道光癸卯年()六月十八日,享年45岁。
蒋方正像
蒋方正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家风熏陶,对腐败落后的社会颇为不满,于是立下凌云志,要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他写下《状元峰》诗一首,表明了自己的志向:
《状元峰》
具有凌云势,群山莫与争。
人魁天下后,峰也状元名。
健笔遥空插,文光极顶生。
扶舆清淑气,应合毓奇英。
蒋方正寒窗苦读,学业有成,在科举考试中一路过关,秀才、举人、进士,捷报频传。嘉庆二十年进入县学,他考得第一名;二十二年补增广生,二十四年应己卯科乡试,考中第21名举人。道光三年癸未会试,考取第66名进士,复试为一等第24名,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以三甲第67名的好成绩考中进士,并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他从此步入仕途。
一生仕途受人尊敬
蒋方正为官多地多职,以“人端谨,办事勤练”,“兴利除害,教士爱民”闻名。
他初为散官,在刑部奉旨主事,不久,被派广东司行走,旋即到山东司任职。没有多久,又到贵州安徽司。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因为“丁父忧”(指遭逢父亲丧事)回家守制三年。
十四年复职,两年后调任贵州司主事。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边远山区,鸦片走私十分严重,吸者甚众,矛盾复杂。蒋方正到任后,注重调查研究,依法行事,办案公正廉明,获得百姓好评。
十八年,因为品行端正,办事勤快和老练,在紫禁城养心殿得到皇帝的第一次接见。后来,又担任福建司员外郎等。在黄河决堤的时候,他被选派到修堤一线,担任督修官。他尽职尽责,忙碌于修治工地。
养心殿
十九年十一月,他又以“人端谨,办事勤练”被保荐任江西司郎中。
二十年钦命为顺天乡试同考官,负责第11房的阅卷,阅卷多份。其间,他奉旨查处了考试受贿案,到天津和湖南等地查处案件,涉及高官权贵,他认真办案,依法处置,为此又获得皇帝召见,“温语褒励,移时始出”,结果是“奉旨赏戴花翎”,由吏部记名,以补缺知府用。不久,授河南南阳府知府。他到任后,立马下基层调研,兴利除害,教士爱民。科举考试的时候,他亲自巡考,“一万数千余卷,逐一披阅”。
二十三年正月,他卸任南阳知府,赴江西任分巡广饶九南兼管水利兵备道,督理九江事务。官员和老百姓敬重他的为人和品德,依依不舍。后来,绅士和军民都踊跃捐款,在知府署前树立其德政碑,并在召社祠内为其设立长生禄位碑。蒋公离开南阳的时候,百姓自发地在沿途为他饯行,“络绎不绝,并制献万民衣”。何谓“万民衣”?就是把蒋方正的政绩写在衣服上,百姓在衣服上签名,意思是说蒋公勤政爱民,是百姓的再生父母,要永远记住他的大恩大德。所有百姓给他送行,一直到他离开村寨十里地远,看不见他的背影。
蒋方正最后的职务是江西九江道府尹。九江地处长江之滨,是大清的重要通商口岸,也是英国觊觎很久的地方。这里官员商贾内外勾结,鸦片屡禁不止,是个是非之地。
蒋方正花了十多天就赶到了任上,立即“奏报到任日期”。这时,他已经是二品官衔了,“故得专折奏事也”。他决心整顿吏治,除积弊,兴利除害。他努力把前任没有收回的税银收回,还盈余十七万二千一百余两;免除兵船等税银九万四千六百余两。六月初二日,他“由大姑塘查税回署,中途遇雨”,感染风寒,不幸病逝。一代清官蒋方正,可谓是恪尽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治十二年()江西中丞刘坤一奏请朝廷,蒋公方正入祀名宦祠。
如今,蒋方正和他父亲枧底的老房子还在,但是已经严重残破了。他们的老屋并不豪华与宽大,其父好义疏财,也没有多少钱,为乡里做好事多,教育培养了蒋方正这一代清官。
怎么看我们的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