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
桂林

您现在的位置: 桂林简介_桂林地点 > 桂林地点 > 桂林有文化103谁说传统文化传承困难

桂林有文化103谁说传统文化传承困难

发布时间:2017-12-29 20:37:08   点击数:
微报桂林

—不只把报纸装进手机—

桂林日报社官方   彩调是广西最具特色的戏曲剧种之一,旧称调子,属明代四大声腔的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柳子腔路子,多以劳动、爱情、家庭生活等为主题,有大量的口传和手抄本在民间流传。由于深深扎根于乡村民众之间,又和当地民间俚曲小调紧密结合,彩调形成了内容谐趣、形式活泼的表演风格,于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永福县罗锦镇是彩调发祥地,于年获广西文化厅授予“广西民间艺术(彩调)之乡”称号。永福彩调于年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福县于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彩调)之乡”称号。

  在永福县,民间彩调艺人不胜枚举,其中一些像林叶梅这样的,已经能够靠专职接“商业演出”为生。这项传承了数百年的“草根艺术”,在永福的土地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既有传承也有市场

  林叶梅在永福彩调圈里是颇有名气的一个。在年举办的第三届广西彩调艺术节上,林叶梅就凭借传统小彩调《张胡子醉酒》赢得一片喝彩。在年由广西戏剧家协会、中共永福县委宣传部、永福县文化体育局主办的第29届“茅江之夏”农村彩调大赛上,林叶梅更是凭借彩调现代剧《过河》夺得现代剧表演一等奖。

  林叶梅所在的永福县永正双狮鼓乐彩调团(下称“永正彩调团”),更是远近闻名,逢年过节时演出邀约不断。

 林叶梅

今年春节从大年初一开始,我们在湖南永州的江永、江华,还有贺州、阳朔、平乐连续演了六七天。

  林叶梅说,即便在平时,他们也经常会接到演出邀约。4月18日晚,他们就受邀在阳朔县芭蕉林村演出。因为演出邀约众多,演出的收入足以让永正彩调团的成员成为职业彩调演员。

  4月12日,林叶梅他们在老家堡里演出了两场。听说永正彩调团来了,乡亲们早早就占好了位置,大家不仅是想一饱耳福,还想一睹“彩调全才”李庆荣的风采。

  李庆荣是永正彩调团“当家的”,导演、编剧、器乐、表演,无一不精。在第四届广西彩调艺术节上,他所在的永福县堡里乡罗田彩调队,以《蠢仔卖蛋》获得业余组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奖一等奖,他则获得导演奖。   

保持着深厚的民间基础

  “在永福县,像永正彩调团这样的彩调团队还有不少。”永福县文化馆馆长唐丽娟介绍说,目前全县共有业余彩调队70余支,分布在全县各乡镇、村屯、社区、学校,业余彩调队员多人,每队年均演出60场。

  为了让这些业余彩调队能够顺利开展演出,同时保护、传承和发展永福彩调,永福县从年分期分批拨款30万元,为县内20多个业余彩调队添置了灯光、音响、乐器、服装。除了硬件上的大力支持,永福县文化馆的辅导员每年还会下到乡镇、村屯开办培训班,指导业余彩调队,帮助他们在传统剧目上不走样、现代剧目上有创新、基本功上练扎实。

 唐丽娟

因为乡亲们不仅爱看彩调、爱演彩调,还想演得好,特别是每年夏天的‘茅江之夏’农村彩调大赛之前,我们的辅导员就是最忙的时候,经常一下乡就是十几二十天。

  举办于每年夏季的“茅江之夏”是永福最热闹的文化活动之一,从举办首届以来,今年已是第三十二届。特别是年县政府将“茅江之夏”从综艺型改版为全县农村彩调大赛后,每年参赛的队伍都有20支以上,最多时有24支。“每支队伍要必须表演1个传统戏、1个现代戏,还有‘三件宝’,算起来,每届比赛至少有60个节目。”

  刘家毅说,比赛的看点不仅是传统戏表演得是否正宗、“三件宝”的基本功是否扎实,还要看现代戏。

 刘家毅

现代戏要求是新的剧本,这样一来,我们每年都会有20个新戏,这样就达到了传承和发展永福彩调的目的。

  除了“茅江之夏”这样的大型比赛,每年春季永福县还会举办一次为期5天的“凤山之春”彩调展演,每年秋季则有为期5天的“金色之秋”彩调展演。

  实际上,出了春、夏、秋三季都有彩调“盛宴”献上,平时的“小菜”也异常丰富。

  在县城的滨江路,有一处搭建好的小舞台,每逢周末,这里都会有彩调演出。

 刘家毅

参与演出的,有业余彩调队,还有很多票友。不少票友没有固定的队伍,但又有登台表演的愿望,于是县里就为他们搭建舞台,提供器乐队伍,他们只要点好剧目、分好角色,就能登台演出了,有点彩调KTV的味道。

  最近,滨江路小舞台越发热闹起来。唐丽娟说,“我们今年举办了‘调子悠扬周周唱’活动,每周一支队伍登台表演,现在已经有几十只队伍报名了,档期排得满满的。”

彩调在“彩调之乡”地位愈来愈高

  因为彩调的普及率高和演绎活动开展面广,年文化部授予永福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彩调)之乡”称号。永福彩调的繁荣,不仅因为彩调是“草根艺术、快乐剧种”,更得益于永福县多年来对彩调传承、保护的重视。

  永福县于年制定了《永福县戏剧创作奖励办法》,为了鼓励彩调剧本的创作。现今,永福县拥有一支30余人的彩调剧本创作队伍,每年创作现代彩调剧目40余个,挖掘整理、创编传统剧目十余个。年11月,由永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编排的彩调小戏《追梦》,在第五届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上荣获“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优秀剧目奖(最高奖)。“现在我们已经把这个戏的剧本、曲谱、服装等编辑成书,还有演出光盘,近期就会出版。”刘家毅说,业余彩调队或者票友拿着这本书就能排练了。

  年,永福县将彩调发源地——罗锦镇林村列为第一批彩调生态保护村,拨款为该村添置设备、建设传承设施。此后,又在永福县城—罗锦镇”一线建立起了永福彩调核心保护区,对沿途各村屯给予政策支持,以村为点、以点带面,推进彩调的传承和保护。年,县政府还拨款万元,为林村建设了一个拥有个席位的室内彩调剧院,这在广西的村级演出剧院中都属顶级。

  如今,永福县还在4个乡村小学、1个乡级中学开办少儿彩调传习班。作为永福彩调的后继者,孩子们的节目已经得到认可。

  今年1月27日除夕当天,由永福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编排的少儿节目《彩调表演唱》登上了《·欢乐中国年》央视少儿春晚。该节目由永福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彩调班23名中小学生演出。指导老师吴绍棠说,孩子们年龄最小的10岁、最大的15岁,经过3个多月的认真练习、紧张排练和不断修改,最终成为36个进入央视少儿春晚的录制节目之一。“独具地方特色的原创味、优美娴熟的表演技巧”,是专家评委对该节目的评价。

  而在理论方面,永福彩调作为桂林彩调的代表,也自成体系。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桂林市戏剧家协会会员梁熙成撰写的《永福彩调史稿》于年2月出版,从永福彩调的起源、形成、发展做了令人信服的论述,填补了广西彩调史的空白。《永福彩调史稿》在年荣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颁发的第四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年获得第七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可以说,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要被“供奉”在展览馆里的困境时,永福彩调依旧保持着几百年来的兴旺与繁荣。

怎么看我们的往期文章?

方法一:

点击左下方即可

方法二:









































北京哪家医院能看好白癜风
白癜风治疗方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ongkasut.com/gldd/7237.html

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