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把报纸装进手机—
桂林日报社官方▲狮子岩洞口
山上树木稀少,偶尔可见野兰,嶙峋山石从枯叶遮蔽的泥土钻出,形成如狮如虎如猴的造型。狮子岩在半山腰,一个几人高的狭缝就是洞口。阳光从洞口上方照射下来,给一块水泥浇筑而成的横匾添上几分威严。横匾上刻着几个遒劲大字“岩狮怒吼”,旁边各一行小字,可以看出“民国廿八年秋”“军政部城塞局”字样。
▲狮子岩上的“岩狮怒吼”题刻
我们说这四个大字应该就有故事啊。李荣发两手一摊,说不知道有什么故事,只听老人说曾经驻扎过部队,更多的就没听说过了。解放初期,村民李玉彪在狮子岩下建房时,挖出了好几吨类似于汽车零部件的废铜烂铁。据此推测,当年狮子岩应该驻扎过炮兵或者汽车维修部队。
“岩狮怒吼”四个大字的题刻年代,正值桂林成为抗战文化城时期,全民抗战呼声高涨。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和军队为了宣传抗日激励民众,在桃花江畔狮子岩上刻上了这四个大字。这一带当时没有如今这么多建筑,视野开阔,凡过路者抬头可见岩洞口四个大字。
2狮子山曾被列为禁山
▲洞内怪石嶙峋。
岩洞不深,里面钟乳石造型无特别之处,偶见几块被人敲击断落在地的钟乳石也很一般般。李荣发说村里曾将狮子山列为“长山”(桂林郊区对禁山的称呼),村民一般不敢进岩洞乱来。况且,历代战乱,狮子岩都是村民躲避的好去处,在同属李姓宗族的狮子岩村,大事面前都比较自觉遵守村规。现在看到的,显然是外人偷偷进洞所为,不过国家加强了管理,一般钟乳石也没有了市场,狮子岩里的钟乳石终于免遭盗窃。
▲村后桃花江风光如画。
凭借手机照明,大约六七分钟,便到了狮子岩另一出口。出口在村子北端,前面亦被挤挤挨挨的楼房挡住,寻路下来,桃花江就在眼前。丛竹掩映,风吹涟漪。对岸几株乌桕红透,映照清澈水面,颇有诗情画意。
3狮子岩前世今身
坐在桃花江畔,享受徐徐江风吹拂,与几个从菜地归来的村民聊起狮子岩前世今身。
66岁的李贵财
听老人讲,三百多年前,江西吉安两个姓李的兄弟流落到桃花江边,见两座形如狮子的小山临江而卧,桃花江水从山脚流过,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便在此安下家来。经过十几代繁衍生息,如今成为多人的村落。
60岁的村民李年顺
狮子岩李氏家谱上的辈份:长、启、政、承、开、方、万、宏、发、德、玉、耀、仲、恭……如今已经排到了仲字辈。一直以来,狮子岩人靠种田养鱼、榨米粉为生。如今,除了种菜,就是打工和当包租公了。
其他人
李年顺的说法与李荣发的说法不谋而合。几位老人言辞间引以为自豪的是,狮子岩村解放以来出了好几个地方基层领导干部,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好事。如今村里几乎家家都有大学生,重视文化教育是村风之一。
与桂林城郊好些村落一样,如今的狮子岩村基本上可以称为城中村。新楼房拔地而起,村里曾有的几株古树如今只剩下一株古樟,被移植到村里的公共活动中心楼前保护起来。这棵古樟曾被人推到根系裸露,是李荣发力排众议,花钱移到现在的位置。
冬阳下,要两个大人才能合抱的古樟断掉的主干上,生长出细嫩的枝叶,透露出顽强的生机。李荣发说,古树与古房子一样,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念想。尤其是古树,应该是我们的守护神,只要有可能,我们必须保护好。
▲狮子岩村一角。
4徐霞客曾来过这里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桂林时,曾在桃花江畔寻幽探胜。他的《粤西游记》记述他曾经到访过狮子岩——
循江北岸入。西一里,为狮子岩。西峰顶之西,峰尽而南突,若狮之回踞而昂首者,则狮岩山也。其西又峙一峰,高耸特立,与狮岩相夹,下有村落,是为狮岩村,其西耸之峰,有岩东向者,凭临峭石之上,中垂一柱,旁裂双楞,正东瞰狮岩之首。其岩不深,而轩夹有致,可以驾风凌烟。北转有洞北向,其门高穹,其内深坠。土人以为中通山南,而不知其道;以为旧有观址,而不知其名。拭碑读之,知为天庆岩。由级南下,中亘一壁,洞界为两,入数丈,两峡复合。其北峡之上,重门复窍,悬缀甚高,可望而不可攀焉,想登此则南通不远矣。
他这段记述告诉我们,他不仅到过狮子岩村,还登临狮子山,进过狮子岩,并且穿过岩洞到达桃花江边。
村民基本上说不出狮子岩有什么传说故事,曾有旅游爱好者登此山,说曾听人说村子原名钟村,以雄狮脖子上系有金钟而得名。后金钟被盗贼偷去,两头狮子亦石化,钟村才改名狮子岩村。
怎么看我们的往期文章?方法一:
点击左下方即可
方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