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任务在小学首先应当是识字、读书、作文,在识字、阅读、作文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有更聪明的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智,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思维和语言二者也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在这方面我是从两方面试着做的:
一、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语言因素,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1、感知阶段: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边读边想,读想结合,不仅要有所知,而且有所感。要引导学生准确地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语边读边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想,使课文中的情景历历在目。学生的感情与课文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就融合在一起了。比如,《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散文。学生在读第一段时,抓住描写大娘的关键词语进行体会,如:“几夜没合眼”、“这么大年纪”、“慈母般的温暖”、“雪中送炭”、“失去唯一的亲人”……眼前要出现大娘的形象:瑟瑟的秋风吹拂着大娘花白的头发,连续几夜的洗补衣服,双眼已熬红,在崎岖的山路上,她步履艰难地依依相送,从而理解 和朝鲜大娘之间的深情厚谊;读第二段时,抓住“再唱个捣米谣吧”、“心里难过”、“同归于尽”、“刚强”、“可是”、“落泪”等词语,首先让学生看到小金花那活泼可爱能歌善舞的身影,接着,应当看到她给 送行时,这个平日特别刚强的孩子已经泣不成声了,从而突出小金花对 难舍难离的感情;读课文第三段时,引导学生抓住“孩子睡熟”、“山路崎岖”、“架着双拐”、“挖野菜”、“倒在血泊”……等词语进行理解,眼前出现大嫂背着孩子,架着双拐,吃力地走在坎坷的山路上,送了一程又一程,从而体会朝鲜大嫂与 不忍离别的海一样的深情;读课文第四段时,更应边读边想那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真正读懂它们。如“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让学生通过对全文的朗读思考认识到:大娘为抢救 伤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小孙孙;小金花为营救 侦察员老王而失去妈妈;大嫂为 挖野菜而失去双腿,通过三位普通的朝鲜妇女的形象,说明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样的结论,是由学生通过对每一部分的语言理解其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形象的思维,然后再分析,达到对整体,即事物的全部有了综合的认识。亲爱的土地也是如此。八年来, 和朝鲜人民一道洒下了自己的鲜血,驱走了美国侵略者,战火停熄, 又帮助朝鲜人民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流下滴滴汗水。八年朝夕相聚,一旦分别,眼望着朝鲜三千里江山,怎能不称之为“亲爱的土地?”课文最后一句话:“……我们的心永远连在一起。”表明了中国人民 归国了,人走了但两国人民唇齿相依,隔山隔水不隔心,八年来结下的情谊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学生掌握了这种边读边想的方法,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逐步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教科书就成为学生获得间接知识的来源了,每课书也就能充分发挥作用了。
2、培养想象力:学生只凭借感知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停留于外部特征,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阅读文艺性的记叙文,应当有再造想象的配合,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获得良好的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文中语言的表述,对文中出现的人物、景象、具体环境加以合情合理的想象,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使文章的内容活灵活现,更具有真实感,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怎样引导学生想象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大部或全部关键词语的内在含义和相互关系,从而正确地、完整地掌握人物、事物的特点和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教学时,我首先出示一幅杜鹃花的彩图,让学生仔细观赏;又拿出一幅映山红开遍山野的彩图也让学生仔细观察。观察使学生看到杜鹃花与映山红是一种花,不过有盆栽与天然生长之分。这首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想象因要借助知识形成记忆表象,知识越广阔想象才能越丰富,在观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描述盆栽的杜鹃花什么样。学生说:“盆栽的杜鹃在人们精心的培育下,开出了嫣红嫣红的花朵,再配上翠绿的叶子,娇艳极了。”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映山红比杜鹃花有精神呢?什么叫“有精神”?学生说:“这里的有精神是借用,比喻映山红长得比盆栽的杜鹃花高大挺拔,显得生机勃勃。它享受了大自然阳光雨露的滋润,生长在粉红色的沃土之中,不象杜鹃是温室之花,禁不住风风雨雨的侵袭。”老师让学生进一步想象,当映山红开遍山野时的景象,此时记忆表象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描绘说:“漫山遍野开满了映山红,远望十分灿烂,象飞舞的红绸,象喷吐的火焰,象天边的红霞,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明艳”是描写作者在明媚的春光里,看到祖国河山如此多娇,心情无比开朗舒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抓住关键性词语及句子让学生进行想象,可以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借助创造复述。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口头与书面语言的发展,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起着积极的作用。创造性想象难度较大,在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概括出主要内容后,要以不同方式改组原文,提出自己的看法,甚至做出原文没有做出的结论,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如讲《桂林山水》一课,文中描写“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由于学生的思维多是具体形象的,他们擅长打比喻,教师要掌握这个特点,促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教学时,我出示一幅骆驼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先看骆驼山的形象,再看它的神态,最后看周围的景物。学生通过创造想象,这样描绘道:“一匹巨大的单峰骆驼,跪卧在绿树繁花之中,草坪上盛开着灿烂的野花,像铺着锦绣的地毯,骆驼安祥地伸着脖颈昂着头,只要打一声招呼,它就会站起来,温顺稳健地向主人走过来。”又如,学生看过象山的图片后,进行了创造性的想象,这样描绘:“象山,形象逼真,神态自若,犹如一只巨象静静地立在江边,长长的鼻子伸到清澈的江水中,贪婪地吮吸着甘美的漓江水。不知此时是云雾在飘动,还是象山在蠕动,叫人感到站立在面前的是一头栩栩如生的活象,多么惹人喜爱啊!”
4、借助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联想与幻想的能力。如《长城》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式:“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这是作者由眼前的景物自然地联想到另外一件事,两件事之间联系紧密。孩子们学习后,这样仿写:“我置身于美丽的烈士公园,望着远处高大挺拔的苍松翠柏,俯视身旁盛开的淡雅芬芳的菊花,不禁想起了哺育我们成长的辛勤的园丁。”还有的同学这样写道:“我站在外滩的港口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身旁的栏杆,望着碧蓝的海水,不禁想起祖国宝岛台湾的日月潭。”同学们在联想的基础上,还进行了大胆的幻想。因此,要培养学生敢于并努力去假想。在讲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学生理解了幻想的作用,他们在作文中也能运用,如《盖大楼》:一天,妈妈带我上街,路过黄兴路,我看到一幢十二层大楼已矗立起来。这可是费了大劲才建成的。不仅花时间多,而且花人力大。尽管建筑工人日夜辛劳,盖房的速度还是满足不了人们住房的需要。长沙还有许多人因为没有房几代人挤在一间小屋里,有的人家甚至连厨房、厕所都没有。我望着大楼出神,忽然间眼前出现了一座座大楼,户户有晒台,家家都能射进太阳光,室内的通风设备、冷气设备、暖气设备都是自动调节的,附近的缺房户、拥挤户,扶老携幼都搬进了新楼。大家说啊,笑啊,互相祝贺。我想着想着,不觉大笑出声。妈妈问我笑什么?我一看,噢……原来我还站在黄兴路的大楼前。
在我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对学生思维本身和思维方法进行训练,并逐步从具体形象的思维转化到抽象的逻辑思维。
二、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因素,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逻辑能力。
1、培养概括能力。
通过概括段意、列小标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且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促使学生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掌握文章的语言文字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时刻注意文章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这是指导学生阅读和写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概括的作用在于通过思维对感性知识进行加工改造,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只有通过概括,才能把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刻,从而使学生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事物。
还以《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例。学生先按小段边读边总结出段意,学生边总结老师边板书:
(1)作者浏览的时间、地点;
(2)作者刚入山时见到的景色;
(3)作者一路上见到的景物;
(4)看到了洞口与外洞;
(5)介绍孔隙;
(6)介绍内洞的景物;
(7)介绍内洞的大小及泉水的上源;
(8)出洞
刚开始分段,绝大部分同学把课文分成八大段,他们是依据浏览的顺序及浏览的不同地点来划分段落的。但再进一步对照着段落提纲进行思考,就有五、六个同学不同意这样分了。他们认为全文应分为四大段。即一、游览的时间、地点;二、一路上看到的景物;三、游览双龙洞(这一段包括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四、出洞。这样划分段落的同学,显然概括能力更强一些。黑板上简明扼要条理清楚的板书,帮助了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学生概括出文章的结构,也就是理解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思路,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提纲。长此这样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会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发展。
较概括段意难度更大的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这是衡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主要标尺。把文章的中心思想从全文的材料中概括出来,必须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学生只有弄懂了一篇记叙文段落的意思,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懂得全文的内容和中心思想。然后把各段段意的精髓和表现人物特征的主要部分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才能得出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这要求完全摆脱故事的具体情节,即脱离直观形象来提示课文的中心内容。如《伟大的友谊》一课,尽管文章的结尾点明中心,但要学生真正理解它,也还是困难的,结尾共两句话:“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了四十年,共同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这句话的前半句讲的是友谊,由于四十年的合作产生了友谊,后半句说合作的结果是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成果是伟大的。第二句话:“在四十年里头,在向着共同目标的奋斗中,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友谊。”前半句话先点出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这奋斗目标本身就是伟大的,然后推出了为了共同的事业,他们建立了友谊,因而他们的友谊也是伟大的。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
学龄初期和少年期的学生,都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的思想活动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思维活动的过渡阶段。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能逐步学会正确地掌握概念,并能运用概念进行恰当的判断以及合乎逻辑的推理活动。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中有一句话是对溪流的描述:“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首先引导学生弄清随着山势溪流为什么有时宽有时窄?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可以通过推理得出这样的结论:“山势陡峭时,溪流就窄;山势坡度小而平坦时,溪流就宽。”“那么溪流的缓急与溪流的宽窄有关系吗?”学生说:“有关系。溪流宽时,水流缓慢,溪流窄时,水的流速就急。”“那么句中的‘时而……时而’起什么作用呢?”学生说:“我查了字典,‘时而’表示在一定的时间内,不同的现象交替发生。这是指溪流的宽窄、流速的快慢随着山势的高低而变化多端。”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课文中说:‘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溪流急时和缓时各有什么调子呢?”学生说:“调子本来是用来形容音乐高低的声音的,这里把溪流的声音——有高有低——比喻成音乐,听起来悦耳动人。溪流急时,溪声可用‘哗、哗’来形容,较为平静时可用‘潺潺’、‘淙淙’来形容。”还有的同学补充用‘涓涓’、‘汩汩’、‘脉脉’、‘叮冬’等象声词来形容溪流的声音。最后再让学生总的概括一下,这一句话介绍了溪流的什么?学生归纳说:“介绍了溪流的样子、流速和声音。”通过这种分析、推理、概括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词语的内在含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是概念的感性支柱,在学生掌握了具体的感性情节后,必须及时引向抽象思维。又如书中写内洞的景物:“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象。”这时有的学生提问:“内洞的双龙有点象,到底象不象呢?”学生各抒已见,争论得十分激烈,思维很活跃。有的说象,有的说不象。认为不象的同学说:“有点象,从字面上看,就是有一点象,大部分都不象,总起来说还是不象。”这个同学虽然有自己的判断,但说理性不强,不能以理服人。有的同学说:“有点象,我认为还是象。因为两条龙是石钟乳沉积自然形成的,没有经过人的雕琢,形象当然不能逼真,但作者在前面已经说了,两条龙蜿蜒在洞顶,那么蜿蜒这词本来是用来形容蛇爬行的样子,现在描写双龙那种张牙舞爪、想要腾云驾雾的姿态,又借着灯光去看,模模糊糊,大轮廓很象,因而感到有点象,所以应当理解为象,而不是不象。”学生经过这样分析、推理、判断,就会逐渐克服解答问题时的盲目尝试和不合逻辑的猜测,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推理的严密性。
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
在阅读当中要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使词和句中间建立意义上的联系。有的可以通过表面现象理解事物的本质,有的可以理解它的内含的意思。如《心愿》一课中,那个法国小女孩的父亲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永远值得引以为荣的历史和文化。但是现在确实需要发展,你们的国家有巨大的潜力,这一点是没有谁能比得上的。”理解这句话,先让学生找出这段话中关键的词语,然后一个个进行解剖。“引以为荣的历史和文化”说的是我国有光荣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就需要拿出典型的事例来进行说明;“需要发展”说明目前我们科学文化还不够发达,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巨大的潜力”指出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如煤炭、石油等等;“没有谁能比得上”是说任何国家也不可比拟。然后再看每句话的意思,这位法国朋友肯定了我国的光荣历史,指出了目前的不足之处,并且提出了希望,看到我们光明的前景。再通过他的语言看他的思想,他对中国是友好的态度,他了解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并寄希望于未来,说的话是诚恳的,因而感情是真挚的、朴素的。这段话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在摸索试验过程中,我体会到各种学科的学习都与语言有关,阅读课更是如此。学生学习语文必须从理解语言入手,并通过语言由认识事物的现象、外部特征,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还要特别注意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思维,对事物进行不断地、无止境地认识。
麓山国际实验学校荐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