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把报纸装进手机—
桂林日报社官方 桂林市区现存石刻近件,是全国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之一。然而,历经多年风雨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桂林石刻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为了保护好这些石刻,桂海碑林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探索出了一套桂林摩崖石刻传拓技艺,为桂林石刻留存下了完整的资料,这套技艺也被列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件石刻珍品保护难
桂林石刻,始于东晋,盛于唐宋,繁荣于明清。
据专家介绍,桂林石刻分布于桂林市内及周边30多座山崖。根据上个世纪80年代桂林文物工作者的统计,桂林现存自隋朝至民国的摩崖石刻近件、近万字。桂林石刻跨越上千年的历史,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弥补了史书记载的不足,订证了文献记载的谬误,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其中,尤其以宋代摩崖石刻的数量和质量为国内首屈一指,素有“唐宋题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唐碑西安、宋刻桂林”之誉。
在桂林石刻中,尤以桂海碑林博物馆所在的龙隐洞和龙隐岩为最集中,这里有古代石刻多件,留存有宋代蔡京写的《元佑党籍》、著名将领狄青写的《平蛮三将题名》、著名书法家石曼卿写的《饯叶道卿题名》等。这些石刻都是绝世珍品。
但是,石刻现状不容乐观。据桂海碑林有关专家介绍,在千年风雨洗刷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目前桂林石刻大多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残损,有的模糊不清,有的出现断裂,还有的被人为毁坏。
北鹦鹉山上的《静江府城池图》,是国内现存的两件最古老的古代石刻地图之一,也是存世面积最大的一幅古代石刻地图,然而却已笔迹斑驳难辨,几乎看不出是一幅地图了。像这样受损严重的桂林石刻,并不少见。
石刻所受侵害有几种情形
一是风化。石刻石质为石灰岩,容易风化,日光、雨水、岩溶水、生物(如苔藓、藻类、杂草灌木),都会使石刻遭到破坏和化学分解;
二是人为的影响。当年石刻开凿时机械震动造成的表层裂纹,也是石刻的潜在危害因素。还有在搬运过程中的磕磕碰碰也可能对石刻造成难以逆转的损坏。比如颜真卿的真迹《逍遥楼》碑刻,就在当初的搬运过程中缺了一个小角;
三是来自石刻载体———山体的危害。山体的震动,山石的滚落,都对石刻造成致命的危害。另外,洪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如小东江每年的洪水均带来大量的淤泥,《世节堂》等低矮的碑刻成为受害者。
那么,如何保护这些石刻呢?
据专家介绍,目前在全世界,保护石刻都还是一个难题,还没有一种特别有效的办法。
就桂林来说,目前采取的主要办法是搭建碑檐、护碑亭,遮挡雨水,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石刻的受损,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拓本制作手续繁琐
制作拓本,留下桂林石刻的原貌,无疑是一件载史流芳的工作。但是,传拓技艺也讲究季节性。
桂海碑林博物馆馆长曾燕娟
拓碑工作大多选择在秋冬季节完成,秋天,秋高气爽,宣纸易干。春夏雨水多,在潮湿的环境里拓碑很有难度。
目前一段时间,正赶上制作拓本的好时节,近日,记者前往独秀峰,一探究竟。
这天,正在独秀峰脚下拓碑的是桂海碑林的鲍师傅和韦师傅。
拓碑流程
1.对碑刻进行测量、记录。
看似容易的碑拓其实步步玄机。桂林雨天多,碑刻表面容易形成厚厚污垢,长年累月地结下来非常难清洗。而独秀峰毗邻水塘,肆意生长的微生物,让石壁表面覆盖了一层又滑又黏腻的东西。
2.把碑刻表面覆盖的青苔和污垢都洗干净。
鲍师傅
我们要在保护石碑的前提下做拓片,清洗剂对石碑可能会有损害,如果遇到实在洗不掉的污垢,就只好用竹刀片慢慢刮掉。铁片和钢片也不能用,因为多少都会对碑刻有伤害。
经过仔细的清洗,石碑终于露出了真容。
3.上纸。
韦师傅告诉记者,拓碑的纸用的是上等的生宣,生宣吸水性、润磨性强,有韧性,如果用了韧性不好的纸,从碑上撕下来的时候就容易撕坏。
(1)先将特制的中草药水刷在碑面上。
(2)刷过药水后,就要开始上纸。这是拓碑中最关键的程序。由于摩崖石刻不是平面,上纸上去会有折皱,这就需要把宣纸捋平。
(3)上好纸以后,韦师傅开始一边喷水,一边用一把大刷子用力捶打碑面,让纸片凹进去,显出字形。一定要把宣纸紧紧地贴在碑面上,不能留一点空隙。
有一些大型的拓片需要好几十张纸才能拓完。
4.上墨,也是一道非常讲究的工序。要等到干透了才好上墨。墨水要一点一点地上,要抹得均匀,墨水的浓淡、拍打的力度及在石刻表面上停留的时间都很讲究。这样精雕细琢地拍打,直至整个碑文纸面上都均匀地沾上墨汁。
韦师傅
一般要上两到三次墨,墨干了再上一次。
有些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使用人工风源进行风干。
此道工序还有一个高要求就是,宣纸的背面不能浸墨,也就是说,紧贴石刻的那一面的宣纸仍是白的。整个拓片需着墨均匀,字迹清晰,着墨过多太黑太亮的拓片则不易保存。
5.墨干后将成品慢慢揭下,拓碑大功告成。
有些大型的拓片需要后期进行修复。
拓碑中找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出处
鲍师傅
拓本完成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记录。
鲍师傅把韦师傅制作完成的拓本小心翼翼地装入了档案袋。同时,在拓片的档案登记表上,捶拓人、捶拓时间、石刻的内文等均有详细记录。韦师傅告诉记者,当天上午这样的工作还要再重复三次,因为每块石刻都要做4个拓片进行归档,这真是一件磨炼人耐心的技术活啊。
这是刚拓好的拓片。
把拓好的拓片保存影像资料后存档。
记者了解到,目前桂林市专业拓碑人不超过20个。由于大多数碑刻都是在山岩上,从上纸到完成,拓碑师傅的整个手臂都需要抬起,而且很多时候,人需站在搭起的架子上仰视操作,于是,肩周炎、腰、颈椎骨质增生等,就成了拓碑师傅几乎人人都有的职业病。
在王城独秀峰的山腰上拓片,有一定的危险性。
在户外工作,错过饭点是经常的事。
不过,提起自己的技艺,很多专业拓碑师傅还是很自豪的。“很多珍宝就是在拓碑过程中发现的。”
韦师傅
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的出处就是我的师傅杨寅生和胡湘武在拓碑过程中发现的。
年的一天,桂林市文物工作队的拓碑师傅杨寅生和胡湘武在独秀峰读书岩内拓印碑文,发现有一帧摩崖石刻因长期渗水形成了厚约1厘米的石钟乳覆盖层,只隐约露出一点边角来。覆盖层下的真迹是什么呢?两位师傅小心翼翼地用工具将那覆盖层一点点铲除,想看看里面究竟写的什么东东,铲着铲着,忽然像看见了金菩萨一样快活地“啊”了一声。
当他们将全部的覆盖层轻轻铲开,展现在面前的是两首七言律诗。其二是: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京力敌,万里昆鸟鹏伫剧谈。
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诗的序言明明白白记载,此诗写于南宋嘉泰元年(公元年)的9月16日(农历),时值乡试结束,时任广西提点刑狱权静江知府王正功,为桂林乡试高中的11位学子特设的鹿鸣宴,于席间即兴赋七律二首。两首诗让赴宴的举子们深为敬佩,并由张次良刻于独秀峰读书岩口。
这个发现非同小可,进一步证明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早在多年前就已传唱。而这方石刻也因此成了独秀峰的镇山之宝,到独秀峰旅游的客人,没有不对这帧石刻感兴趣的。为了永久性保存石刻上的文字,拓碑师傅们也把这幅碑文完整拓印下来,存档入库了。
工作人员正在拓“桂林山水甲天下”出处的拓片。
据了解,对桂林石刻的拓碑,实际上从上个世纪80年代来陆陆续续都在进行,数十年来,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的拓碑工作。有关人士预计,对桂林石刻全面的拓片完成要到年左右。
在高达几十米的脚手架上拓“南天一柱”。
由于“紫袍金带”拓片太大,用了好几十张纸,回来后需要一一拼接起来。
当然,拓片完成入库后,还有最后一道工序——编制文物保护手册,文物工作者将利用现代化手段对这些拓片进行数字化存档,详细全方位记录文物信息。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完成了包括象鼻山、宝积山、穿山、伏波山、叠彩山等市内主要12座山的石刻登记整理和入库工作,预计随着拓片工作的全面完成,摩崖石刻数据库也将不日与世人见面。届时,将有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数据库来感受摩崖石刻的文化魅力,体验桂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怎么看我们的往期文章?方法一:
点击左下方即可
方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