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把报纸装进手机—
桂林日报社官方 有民俗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有利于提升这些节气的知名度、保护其文化内蕴。传承民俗文化要“接地气”,让习俗也能与时俱进,只有将之与老百姓的生活衔接,才能让“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习俗和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承下去。也有专家表示,考虑到现代社会的传播手段完全不同于过去,而且日新月异,需要灵活运用最新的传播手段比如漫画、动画、可视媒体等等,来推广“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比如,把节气文化做成数字化的媒体产品等,有很多具体的工作需要探索。关键是要意识到,要尽可能让孩子和年轻人接触到这些知识,让他们心里有这个东西,这样才可能传承久远。
新华快评
↓↓
申遗非终点传承为根本
(新华社记者周润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国人熟悉的“二十四节气”日前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申遗成功不是最终目的,让“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才是根本。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先民根据太阳在一年中对地球产生的影响而概括总结出的一套气象历法,它自秦汉时期至今已经沿用了多年,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在没有“天气预报”的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至今仍在影响国人,指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更为重要的是,“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古代中国人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也是中国人自然观、生命观、宇宙观、哲学观的显现。古代诗词和农谚就是最好的证明,无论是“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还是“处暑满地黄,家家修粮仓”,无论是“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还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无不反映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如辛勤劳作、享受丰收的喜悦、祈求平安吉祥等,这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是一脉相承的。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肯定,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通过它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准则和精神。
对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就是它的精神家园。申遗成功不是终点站,传承和保护才是最重要的。让“二十四节气”等非物质遗产“活”起来,需要全社会的努力。既需要政府部门建章立制,也需要树立“非遗”保护的全民意识,大力挖掘“非遗”文化价值,将其传承给后代。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我们每个人身上抹不掉的基因。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原汁原味的文化记忆和民族传统正在远离。我们只有自觉地保护它、爱惜它、传承它、发展它,才能留住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桂林晚报》“文化广场”
记者杨力叶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