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捷,福州教育研究院,福建省语文学科带头人,福建省青年名师,全国作文教学名师。
儿童写作教学中“例文介入”的观照与思辨
何捷
本文界定了儿童写作中“例文”的概念,阐述了写作教学过程中介入例文的实践及其学理依据。从例文介入的类型、时机、策略三方面论述,提出例文介入在儿童写作教学中发挥作用的观点。同时,通过回顾与反思,提出对例文介入应有的警示。
例文;介入;观照;思辨
《现代汉英词典》中,“例”字作为名词解释为“用来帮助说明或证明某种情况或说法的事物”,也有“从前有过,后来可以仿效或依据的事情”之意。同时也指某种被认可的“规则”“体例”。本文所涉及的“例文”,专属于儿童写作教学范畴,指为教学需要提供的可借鉴、可拆合、可提取的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语篇。结合“例”字的词性,“例文”具有帮助说明写作情况,明晰解释写作意图,展示某类文体写作范式等功能。年,王荣生发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把“文选型”语文教材的选文大体辨别为四类:“例文”“定篇”“用件”以及“样本”,这四类选文各自有不同的功能。王荣生认为,语文课程中应该存在这一类选文:它本身不是课程的内容,而是作为学习课程内容的途径存在,将蕴含无限知识的诗文限定在某个或某几个特定知识点上,作为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的例子,这就是“例文”,相当于一种用来证明语文知识的“直观教具”[1]。例文“介入”儿童写作教学,因学情即时呈现鲜活样本,能起到明显的辅助教学作用,能对达成教学目标起到促进作用,属于真实可见、切实可用的写作教学支架。本文所说的“例文”不等于“范文”,除了涵盖模仿样板、审美标杆的“示范”效应外,例文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因呈现时机,使用方式,选文类型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能。应该说,“例文”涵盖“范文”,也超越“范文”。
一、例文介入的实践及学理依据
当我们以“例文”为关键词进行已有论文搜索的时候,发现大量结果都与“英语”学科教学有关。例文的运用在英语教学中使用之广,重视之高,研究之深,是令母语教育从业者始料不及的。学习外来语言,牢牢把握“初学”的认知定位,特别仰仗例文的功能,使之成为学习者进步的阶梯,这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必然选择。而作为母语写作教育,我们却主观回避对例文的重视,人为丧失对例文辅写功能的研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让师生双方都处于茫然状态。我们还以为儿童的每日读、说、写,应然是行家里手,还需他人的表达为“例”?还有借鉴的需要?我们又强调“原创”,把它当做写作起步的第一要义,认为例文出现影响了原初创意,导致千篇一律。例文,真的有那么不堪么?例文应被排斥在写作教学系统之外么?
王瑶在其硕士学位论文《学习完整与不完整范文对小学生记叙文写作的促进作用》[2](原文使用“范文”一词)中的实验与分析,使我们对教学中介入例文有全新的认识。该实验旨在论证“小学作文教学中通过范文对写作产生的作用”。实验组选取大连市某小学的名三年级小学生为被试,随机分成10个学习组,其中9个组为实验组,一个组为控制组。首先给定一篇记叙文的作文题目,让10个学习组的被试独立进行写作;然后,让9个实验组的被试分别学习完整或各个类型不完整的范文,控制组的被试不学习任何范文;最后让10个组的被试重新写作同一题目的记叙文。作者根据小学生记叙文写作的评价指标评定被试的前、后两篇作文的成绩,计算出各分项的得分和总分。实验结果表明: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的记叙文写作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提高,9个实验组的前、后两次作文的总成绩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作文总分、文章结构分项的得分、文章内容分项的得分、文章词句分项得分等不同方面来观察,发现“补充结尾式”“填充内容式”“补充要素式”的不完整范文与同类型完整范文,居然对于写作水平的提升产生的作用不一样。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例文介入,有效促进写作水平提升。
但也有研究发现例文对写作教学产生负面效果。如希洛克斯于年提出的“摒除例文”的观点。阅读这些文献资料发现,“例文运用无效或导致反效”的结论与例文本身无关,问题出在教师的操作上。例如选文类型随意、例文出现的时机不当、例文教学策略错误、例文功能定位失调等,诸多因素导致例文在教学目标达成上失效,作用难以发挥。也有因教师个人主张过于强势,借助例文时以自身的认知取代儿童认知,强制要求生硬模仿,形成“千人一面”的狭窄格局。原因多样,但例文存在的价值不容置疑,关键在于运用得当。
在一线写作教学实况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例文出现频率极高,成为教学不可或缺设计元素。“存在即合理”。例文在教学中的运用,有着充分的学理依据。
1.最近发展区。董蓓菲教授提出“写作即认知”的观点,主张写作教学应从“学写作”的单向接受式学习向“通过写作学”的认知功能性学习转变。儿童写作就是认知发展的过程,通过写不断丰富自我,具备面对新生活,探索新世界,适应新领域的能力。写作教学发生之前,儿童处于“现有发展水平”,运用的是“伙伴语言”;写作教学发生之后,儿童迈向“最近的、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达到教学指向的“目标语言”;其间的“例文介入”,就是提供过度中需要的“中介语言”。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需要借助他人(尤其是在教师)的指导,通过“模仿”这一学习的最本质行动,激活“惰性信息”,转化为“显性信息”,达到的新的、较高的水平。例文作为中介,正是儿童向最近发展区迈进中的极佳阶梯。例文能提供多种可依附的“抓手”,如:高于原水平的表达、文字描绘下的别样精彩世界、对客观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篇章组合的不同设想、借鉴批判的反面素材等。不论何种形式的例文,都与儿童已有认知存在差异,有利教师“教”,有益于儿童“学”。例文,就是儿童通过写作实践,运用智慧与策略获得全新体验的依存。
2.图式理论。抽象艺术大师,二十世纪欧洲先锋艺术先驱安东尼·达马西奥在《自我进入心灵》一书中说:大脑是个天生的制图大师。从我们离开子宫的那刻起,大脑就开始绘制我们周围的种种模式,它的目的始终如一。恩斯特·卡希尔在《人论》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他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指明人的独特之处。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这些言论足以证明“图式”是我们普遍的认知结构。学习过程,就是运用图式加工外界输入的新信息的动态过程。例文就是“打包”后的整体呈现图式,涵盖了写作中的词汇,句式、组篇、立意、审美、意境等诸多元素。借助例文,作者可以整体感知,也可以拆解分析,在过程中习得写作真义,形成新的表达图式。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可以言说表达,是有关“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它不能被言说,是有关行动步骤或规则的知识。[3]皮亚杰提出的“图式一一同化一一顺应一一平衡”理论有力说明了例文介入有助于全新认知图式的形成。图式化解读中,陈述性知识结构和程序性知识结构都会变化与提升。既能知道“写什么”“是什么样”,又能理解“怎么写成的”“为什么这样去写”。
3.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认知是主体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协作和对话对客体进行的意义构建。世界的存在具有客观性,但是每个人却是依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来认知世界的。学习并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传递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4]儿童写作中调用的是已有的经验(即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中的“前见”)是主体在进入学习前已存在于头脑中的意识结构。此时例文介入,就是提供了“辅助项”(波兰尼),之后写成的语篇就是全新的建构,是“视域的融合”。如果我们拆除中间的“辅助项”,那么从“前见”都“视域融合”的过程会比较艰难,“历史效果”的出现会延迟。诚然,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手段促成“效果”,但“例文”的作用几乎是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在全新认知建构的过程中,例文具有“可视”“可拆解”“可模仿”“可迁移”“可批判”的五大优势,是最为接近“前见”同时又最容易促成“融合”的无可替代的“辅助项”。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出: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并非二元对立,而是相互融合的。认识是主体存在的一种方式,主体只有存在于客体中,才能够认识客体。可见,“只有写,才会写”例文营造了最真实的认知情境,是写作能力攀升最好的脚手架。
3.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与他人合著的《教学设计原理》中明确指出:当教学的外部事件支持内部的信息加工事件时,就会促进学习。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经过有意识安排的,旨在支持内部学习过程的一整套外部事件。[5]儿童写作过程的内部信息加工是怎样的呢?苏联心理学家A·科瓦廖夫提“二级转化说”:第一,把外部刺激转换为知觉的显示或现实的形象;第二,把这些形象转换为客观化,物质化的体现。按照他的认识,写作就是从思维活动转换为“知觉的显示或现实的形象”,再从“知觉的显示或现实的形象”转换为言语表达的过程。[6]要顺利实现“二级转换”,设计中就必须制造足够的“外部事件”,丰富儿童的表象,生发内部语言,保证转换畅通。例文介入,就是设计中简单可行,具有代表性的“外部事件”。例文与写作之间的相似、相关、相反的多边联系,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写作行为的顺畅进行。
二、例文介入的多方观照
1.例文介入的类型
(1)名家经典。直接选用名家经典为例文,借用经典中无可替代的“恒久典范”为儿童写作示范引领。名家经典类例文如王荣生教授所说的“定篇”。所谓“定”就是固定、确定、恒定之意,除了长期被认可外,选为例文时确保完整,所选部分没有经过较大的删改。原汁原味才能品出真味。虽然课文改编自名家经典,但不要误将课文等同于此类例文。经过选编后的课文和原作有着较大的差别,如果要从名家语言中汲养,还是用原作更为合适。例如人教课标版六下《北京的春节》,课文中少了原文开篇的一段:
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帖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起码月初六才开张。假期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恰就在这段中,老舍语言表达中京白风格明显,口语色彩浓重,抓住“年头不动刀”的民俗来写,凸显了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此段概括性强,让读者对北京年俗有大致了解。如写“春节主题”作文,此段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例文,可以探风格,仿笔法,品词句,知内容,学结构。
(2)课文范例。为了更加凸显二者差别,紧接着阐述课文类型例文。经过编者、校者、教者、学习者的不断磨合,改良,课本作为例文具有无可替代的规范性,是规范化表达的最佳范例。在此类例文中,最值得儿童借鉴的就是规范的选词、造句、结构,同时赏析课例中的明显的写作方法,形成规范化语言图式,养成规范化表达习惯,习得简单、常见、通用、规范的写作技法。例如以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颐和园》为例文,儿童能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人教课标版五下《晏子使楚》为例文,儿童对“并列型叙事”的结构安排有所了解。再如人教课标版四下《桂林山水》中有这样的片段: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以此段为例,可以在写同类文中起到很好的教学功效。这是以“高标准介入”的教学策略运用。研读例文后,儿童至少有三处收益:其一,学习运用对比、排比等写作方法,凸显对象特点,其二,积累语言,在自由表达中迁移运用,其三,受到审美熏陶,提高审美鉴赏力。
(3)教师下水。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倡导教师写下水文,文章发表在《文汇报》:语文老师练笔,通讯社人员练笔,目的并无不同,都是为做好所担任的工作。教游泳当然要讲一些游泳的道理,但是教的人熟谙水性,跳下水去游几阵给学的人看,对学的人好处更多……语文老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7]当代教育家顾之川先生也提倡写“下水文”。他说:下水文能给广大语文教师以深刻的启迪,因为一个语文教师有写作体验和没有写作体验,对学生的写作指导效果大不相同。没有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往往隔靴搔痒有了写作体验,教师的指导就能对症下药。”[8]例如福建何捷老师在低年级写话教学《我的爸爸》一案中,结合教师自身特点,撰写下水为作为例文:
我爸爸是一名语文老师,他的爱好很多。他爱养小动物,爱健身,爱给小朋友上课。冬天,他敢在冰水里游泳。在我眼里,他强壮得就像一座小山。我爱爸爸,希望像他一样快乐。
教师本人就在课堂上,以人为例,亲切可感。加上写话片段中还从“爱好”“特长”“形象”等方面补充描述,真人与文章相得益彰,使得儿童对现场观察更加感兴趣,对人物形象感知更丰富,产生更亲切、更真实的感受,激发了写作欲望,这是“平等介入”教学策略的运用。简单几句话,还渗透“总述-分述-总结”的句子关联性教学意图,便于模仿。于起步阶段写作教学而言,这样的下水文最为贴切。
(4)同伴佳作。可以直接以同伴佳作为例文,借助“伙伴语言”,降低写作难度,提升写作趣味,实现协同发展。“伙伴语言”就是来源于学习同伴的语言。同在一个学习环境中,同样的学习任务,共享学习资源,语言中充满共性,伙伴语言是最容易被接受,最让同伴感到亲切的语言。同时,做为“佳作”被推选,这类例文的水平略高于同伴中的发展均值,在同伴中容易产生示范、引领、激发写作内驱力的效果。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第五单元习作《用一两件事写父母的爱》一案中,福建的胡元华老师就选取了同伴的习作《爱我的老爸》为例文:
放学,我出校门就看见老爸的车停在对面。他接过我的书包,让我上车绑好安全带。
爸爸把用毛巾包着的饼打开,还递给我一盒牛奶。我边吃边说:“老爸,天冷时用毛巾捂,现在天热不用啦。”爸爸说:“哦!对!不好意思,习惯了,习惯了……我记性不好,都五月啦。”
老爸记性不好,但他真爱我!
以同伴佳作为例,处于同一阅读与表达水平,例文很快赢得同伴的信赖,这是以“低姿态介入”的教学策略运用。教学中,教师在借用例文点拨写法,咬文嚼字,赏析对话;归纳提取,发现写作方法;赏析总结,带动迁移,让同伴在欣赏同伴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进步,优质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5)反向例文。故意选用漏洞百出的语篇为例文,提供批判、反思、对比、修正。这是“反向介入”教学策略的具体运用。此类案例在作文评改课中常见。例如五年级修改能力提升训练中,提供山东军阀韩复榘的发言稿:
诸位,各位,在齐位,今天是什么天气?今天是演讲的天气。开会的人来齐了没有?看样子大概有个五分之八啦,没来的举手吧!很好,都到齐了。你们来得很茂盛,敝人也实在很感冒。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大家应该互相谅解,因此兄弟和大家比不了。你们是文化人,都是大学生、中学生和留洋生,你们这些乌合之众是学科学的,学化学的,都懂七、八国的英文,兄弟我是大老粗,连中国的英文也不懂。你们是笔筒里爬出来的,兄弟我是炮筒里钻出来的,今天到这里讲话,真使我蓬蓖生辉,感恩戴德。其实我没有资格给你们讲话,讲起来嘛就象对牛弹琴……[9]
第一眼见到这篇例文,儿童就产生极其浓厚的兴趣,教师进而引导,鼓励修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此后再迁移修改自己的习作,同伴的习作,修改有层次推进,不断达成新的教学目标。
2.例文介入的时机
(1)作前介入。作前教学注重明确写作意图,激活写作运思,帮助完成选材、审题、立意、构思等写作必备环节。例文先行能让儿童对即将写的语篇有直观的形象感受,能应证教学中教师传授的写作知识、写作技法、写作要领等,辅助完成作前的准备工作。作前介入让例文成为教学组成部分。儿童通过对例文的解读,产生具体切实的体验,在写作实践中模仿运用,降低了写作难度,减少偏差发生,启迪了写作思路。如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上第二单元习作《我的特长》时,关于“特长”,很自然想到“吹、拉、弹、唱、琴、棋、书、画”,题材重复率高。教师引导其选择“人无我有,特殊的,让读者感到意外”的素材,在作前提供了例文:
我的特长是“学狗叫”。上学路上常遇到野狗,我很害怕。爸爸说:只要比它叫得凶,它就不敢靠近啦。于是,我常学大狗的叫声。再遇到野狗时,我用力一叫,它反而落荒而逃啦。
阅读例文后,写作思路打开,作者再次回忆、筛选,从自己生活中梳理、选择,甚至发现自己都忽略的素材,笔下的特长丰富多样。
(2)作中介入。写作实践过程中介入例文,是少见但极其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教学中教师特别白蚀丸价格大概是多少白癜风临床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