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北京的前一晚,桂林市正阳步行街一家很有名的米粉店,叫崇善。
我指着右前方墙上电视机下面的座位说,“当时,方总就是在那个座位上跟我们聊起他的闲云居的。”
这个“当时”,是年8月7日,我的第一次公益行,一行人准备出发进山的清晨。
那个时候,方总对我们说,正在筹备建个客栈,名字都起好了,叫“闲云居”,等闲云居开业,来看看。
大概不到一年的时间,闲云居开业了,佩服这样的执行力。
凭着电话采访,在中国旅游报上发了一整版的文字,写了这座因几个朋友的田园梦而起的闲云居,亲自设计、动土搬砖而筑成的闲云居,隐逸在一片山水谧境的闲云居,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发展的闲云居……
如今,闲云居开业一年多,探寻山水谧境之旅终于成行,当时字斟句酌打磨的情境,终于在眼前逐渐立体起来。
“飞”奔,靠近你
习惯了说走就走的旅行,每次出门前都异常淡定。九点半的飞机,六点半才起床整顿行李,啃个玉米,喝碗燕麦,剥个鸡蛋,终于正式出门,一看表,时间就到了七点半。
本来计划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到达机场,再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值机、安检,计划得刚刚好,可谁知竟然失算在海航的飞机得去一号航站楼坐。于是出现了以下画面:
07:40,东摸西摸,慢悠悠地出门
08:05,一路小碎步,赶上了08:12出发的机场快轨,做好了随时改签的准备
08:50,到达二号航站楼,用尽了百米冲刺的速度,在廊桥里狂奔
08:55,奔到了一号航站楼,找值班经理换了登机牌
09:05,作为“急客”优先安检,总算有惊无险。
此次经历成为我飞行史上之跑得最快,但内心最淡定的一次,蛮有趣。
12:12,顺利抵达桂林机场。
桂林机场小的一目了然,不远处就是桂林缥缈的山脉。没走几步便出站了。出口对面就是售票处,买了到阳朔的大巴票,等下段旅程。
桂林机场到阳朔汽车北站,需要一个半小时。虽然时隔两年,当时在阳朔也只待了一晚上,但第二次的到来,还是有故地重游的熟悉感。打了出租去阳朔西街逛了逛,重温了两年前夏天,一群人在街边的某个店,喝酒撸串玩纸牌的日子。略逛了逛,便出了西街,在路边拦一辆出租回到阳朔汽车站,乘上到兴坪镇的中巴,朝向闲云居。
心中有山水,才能看见眼前的山水
大概40min的路程,远远就看到了兴坪镇的牌楼。方总叫了三轮来接,没放行李,就直接跟着闲云居的其他几位客人一起乘了竹筏,到了二十元人民币元宝山下的一片洲子上,此时是晚上六点多钟,正好赶上观漓江夕阳的时间。
一排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站在江边,蹲在水里,专注地对着江面的渔舟。
眼中所见,两岸群山倒映在这片静谧的江面上,夕阳在江面随波流动,几个渔民或撒网,或放出鱼鹰捕鱼,或在船上静坐,端着烟杆沉思或休憩,漓江之美,倒也品出一二来。
待到夕阳退去,月亮挂起在两山之间的天幕上,渔灯点亮了一小片江面,映着老渔民刻着沧桑的脸。
看到褪尽铅华、平静如水的人生况味。
在元宝山脚下,亲眼见了夕阳沉下,弯月挂出的景象,总算是心满意足。
乘着竹筏靠岸,顺着江边的小路往闲云居走去。走了没两步,路两边的树丛里,突然冒出星星点点的萤火虫来,搭出了一条仿佛穿越到童话世界的通道,偶有一两只飞到身前,跳起身来抓一下,明知道会抓空,却很享受这种“抓”的感觉。
于是,邂逅萤火虫,成为了我在闲云居,晚上的必修课。
有一天,就那么静静地站在小池边,听着虫鸣蛙叫,望着满眼的萤火虫,忘了时间在走。
到达兴坪的第二天上午,与一对瑞士母子及随行贺导一拍即合,一起走了一趟桂花古道,虽还没到十月份桂花飘香的时节,但沁人心脾的香气仿佛已经侵入体内,舒畅淋漓。
拍下了许多在古道上偶遇的花花草草,后来得知,其中有一张就是中药里的“白芷”,还蛮神奇。
桂花古道下面,有一座腾蛟庵,因女子“腾姣”得名。
第一次进到溶洞里,方总说,洞里有一只白毛老鼠,见到它的人会交好运。于是,也顾不上害怕老鼠的心了,反而开始期待起来。但最终,白毛老鼠还是没有现身。
据说,过去有位明代隐士就是住在这洞里,现在也有一人一到秋冬季就来隐居。隐居,向来需要很大的勇气,岩石间的水滴滴答答,岩石间的植物枯了又绿,世间万物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能自得其乐,就好。
这里的人都赋有想象力,在我们眼中看似长得差不多的山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名字:
九马画山。它的旁边有一个神笔峰,据说当年神仙就是拿着神笔峰在这面山上画了九匹形态各异的马。
相公山,此山因与古时官帽相像而得名。
还有荷包山,因长相而得名
黄布倒影,因倒影是黄色而得名
每一座山都被赋予了不同的想象,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山水甲桂林。
真正能看到山水之美的人,心中其实是自有一片山水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融于山水间,才能在山水之间抒怀解意,才能在山水间感受无我之境。
算是一次,豁然开朗的领悟。
闲云居处的慢生活
与喧嚷的兴坪码头一水之隔,包裹着实实在在当地人生活的龙盘洲却拥有不一样的洞天,而这龙盘洲上就隐着一座闲云居。
在这里,秒针也开始走成慢镜头。
进门处左手边就有一间茶亭,客人可以自己泡杯茶小憩,或者在里面和温暖的陌生人们聊聊天。
客房的大落地窗和可以看见山景的小阳台,是我的最爱。
清晨的阳台,伸个懒腰,都能吸进好多山的灵气。
闲云居的露台是发呆的好去处。白天钻进书吧里看看各种DIY的漓江石,兴之所至,可以自己动手做一幅画,或是在宣纸上挥上几笔书法。
或是去梦吧里听听音乐,喝杯咖啡,然后看这只猫都沉醉于其中的满眼碧翠……
或者干脆坐在室外,看远处的渔村,听自然的声响。
最惬意的是晚上,坐在露台,左耳听着狗吠,右耳钻进蝉鸣,还有低语的人声,竹筏声,和不可名状的自然的声音,比如不名种类的鸟,特别柔和却带点明亮的低吟,有节奏,还是切分音的,配着“咕咕”低沉的摇滚嗓,俨然深夜里的小奏鸣曲,远处有浅黑背景上墨色的“二十元人民币”山,若隐若现,抬眼,便是漫天繁星。
想起五月天的《星空》,细数繁星闪烁,细数此生奔波,至少,还有一片无言无语星空陪伴我。
用流光快门试着拍星空,拍出了这种效果,想到了小王子。
端午节,从闲云居出门顺着小路走两分钟就到了江边,眼前碧水青山,偶有一两艘船开过。自顾自地蹲在江边捡石头玩,离开时,看了看表,时间竟然过去了40分钟。大自然的魔力。
在闲云居处,放慢了脚步。
自然的味道
穿着短裙,没有喷驱蚊液,整个腿被蚊子叮的包布满,却还是欢心,第一次和我最爱的杨梅亲密接触。
老毛一眨眼功夫便坐在了树枝上,手中的塑料袋已经盛了好些杨梅。我,站在树下,仰着头,一边摘一边吃,一边拍着腿上的蚊子。
老毛开了个农家乐,有鲜嫩的啤酒鱼,还有自家鸡下的蛋。
当然,还有元宝山下,玉米沙,桂林米粉儿,
碱粽,
可以赏景听水的“闲云居”牌儿绝妙早餐。
闲云居的人说,漓江的四季其实都有看头。12月到5月是金桔时节,1月到3月砂糖桔丰收,清明前后有夏橙,还有黄皮果,火龙果之类,尤其到了冬季,漓江的色彩便丰富了起来。反而是夏天,只有满眼绿色。
那到时再来看看吧,品尝更多的味道。
生活鲜活了这片山水
午间在闲云居的露台闲逛,遇见一打扫客房的阿姨,便聊起来。她指着远处山间的一片房子,说那儿都是渔民住的。过去,他们打渔为生,现在靠着开竹筏,摆拍,或者拉拢游人照相营生。摆拍确实是个技术活,只有几位老渔民能胜任。听方总说,这些摆拍的老人每天有五六百块的固定收入,摆拍的每一个动作则另外收费。大概撒网10元一次,鱼鹰捕鱼若干元,穿蓑衣挑扁担若干元。据说,年纪最大的渔民有88岁高龄。其他渔民收入则相对较低,年收入大概一两万。所以村子里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只有些结婚生子的留在当地。我说,边工作边赏风景其实蛮好的,但也许,我并不能体会其中的辛苦。
世界上的任何变化都是必然的,这里的人们,对现在拥有的生活,也许都甘之如饴,不曾不放弃努力。
有天晚上,路过一家农户,一老爷爷在看《熊出没》。
码头,遇见了一位为了供女儿上学,挑担卖些玉米零食的农妇。
集市上,梳着干净辫子,认真编织地老人。
去相公山的路上,途径黄泥田村。政府在修路,黄泥田村也能坐享其福利。黄泥田村本来不叫黄泥田,而作大洲林,我问为什么改了现在这名,村民也表示不能理解,我说,更有乡土气息了。
这边聊着天,眼前就晃过一妇人,随手抓起了一只鸡,跟路过的熟人说话去了。看见了生活原本的样子,没有矫揉造作。
拍下了这张图。守望与未来。
方总带我们在乡间徒步,眼前成片的田地,柚子树,砂糖桔,村民自家晒的果干,还有土墙下阳光中卧着的一条慵懒的狗,都构成了山野中素朴而有生气的乡居图。
所有的相遇,都让旅行有了温度
闲云居里,小朋友一直叫着“酸奶,酸奶……”,正好撞见我,就问道,你知道酸奶在哪吗?
酸奶,是闲云居的一位声名远扬的人物,和新买的电瓶车一起来闲云居的。那天,它们上午11点从桂林出发,下午三点多才到达,酸奶坐了整整四个小时的专车。来闲云居之前,酸奶是生活在救济站里的。听说,它是那里维持秩序的老大。现在,只要听见车启动的声音,就跳上车准备出发看风景;经常带客人登桂花古道,游江边;随时随地都在保护客人的小狗不被村里的其他狗欺负;喜欢下水洗澡也喜欢在草地打滚;早上五点多就醒来,下午四点多就困得睁不开眼;性情温顺,特别能忍,大概是因为不想再被遗弃;不怎么理我,在它旁边说话还示意我走开的酸奶,成为了我认识的第一位有故事的狗。
跟多年不见、在珠海工作的学弟哪家医院白癜风好治白癜风治疗去哪家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