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
桂林

您现在的位置: 桂林简介_桂林地点 > 桂林地点 > 桂林老照片:有关甑皮岩考古最早的照片(图

桂林老照片:有关甑皮岩考古最早的照片(图

发布时间:2016-10-12 12:36:59   点击数:
桂林老照片:有关甑皮岩考古最早的照片(图

核心提示:在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的馆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批有关甑皮岩考古最早的照片;距最初考古发现的51年后,我们找到曾经参与过考古挖掘的自治区博物馆原馆长蒋廷瑜老人,翻开那一段让人津津乐道,而又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日子。

 

  我们的母亲河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桂林,这块曾经是浩瀚海洋的古老土地,在亿万年沧海桑田变迁后,成了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作为这片土地上最有灵性的生命之水,漓江润泽了两岸的百姓,孕育了一座城市古老而灿烂的文明,成为我们的母亲之河。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为遥远的时空,去寻找最深邃的漓江文明之源的代表时,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万二千年前就居住在漓江边上的“甑皮岩人”。

  据考证,“甑皮岩人”虽非在漓江流域居住的最早人类,但是由于其遗址的深度考古发掘,“甑皮岩人”成为目前我们寻找祖先、追寻城市远古文明的最好窗口。

  在甑皮岩遗址博物馆的馆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批有关甑皮岩考古最早的照片;距最初考古发现的51年后,我们找到曾经参与过考古挖掘的自治区博物馆原馆长蒋廷瑜老人,翻开那一段让人津津乐道,而又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日子。

  图一:

  照片为上个世纪70年代进行挖掘之时,甑皮岩遗址(山脚简易房屋位置)所处的独山远景。照片为由南向北拍摄,遗址朝向西南,可躲避北风,还可让太阳光直接照射到洞内遗址。

 图二:

  上个世纪70年代,考古专家阳吉昌先生(左4)在遗址现场指导技术人员开展第一次考古挖掘。

  图三:

  年,第二次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在利用石膏套取一件珍贵的陶器。

  (以上图片由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提供)

  70多岁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原馆长蒋廷瑜,向记者回忆起50余年前首次发现甑皮岩遗址的经过,仍然记忆犹新。

  年,自治区和桂林市考古人员组成考察队,对桂林市进行全市范围的文物普查。当年25岁的蒋廷瑜便是其中一员,当时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和其他四人负责西南片区的调查。

  因为有写考古日记的习惯,蒋廷瑜至今仍然清晰记得当时的一些细节。在桂林考古期间,他们住的是在阳桥附近的桂林饭店,每天下楼吃过早点后,又买两个包子装在饭盒里面,带着灌满水的军用水壶就出发了。通常,按照前一天的计划,考古人员会乘坐桂林到阳朔的汽车“走”一段路,中途下车后,对有可能出现古人活动的山坡等进行调查。

  6月4日这天,他们来到大风山附近,因为工作累了,大家就坐在独山脚下一个三角形洞穴附近纳凉。原本准备稍作休息就走,歇脚的工夫,有考古队员无意间用锄头敲了敲,竟在洞口意外敲出了陶片。发现有陶片之后,大家在洞内的一个小坑,又找到了许多螺壳、夹沙陶片。

  小有收获的一天过后,第二天蒋廷瑜又和队友们一大早来到这里,并划出了一个长宽各2米的探方。从挖掘出的泥土中,考古人员发现了有夹沙陶片、螺壳蚌壳、兽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等等;而当4具呈屈肢蹲状的人体骨骼出现之时,引起了现场一片惊呼!

  考古挖掘一直持续到6月9日,因为考古人员手中的工具简陋等原因,担心继续挖下去会破坏文物,所以决定暂停工作,待向上级汇报后,再做正式挖掘。

  但随后因为受文革影响,蒋廷瑜和队友们全部撤离,挖掘工作也就此中断。

  可在蒋廷瑜心里,一直惦记着这里的“故事”

  到了年,在当时“深挖洞,广积粮”的号召下,大风山小学响应号召,决定将附近的独山这个岩洞改造成防空洞。

  而8年前曾经参与试发掘的桂林人赵平,也因为心里惦记着这个神秘洞穴,于6月11日乘坐三轮车来到这里,看到当时现场正“硝烟弥漫”,一片岩壁已被炸裂。赵平试图上前劝阻,无果后立即汇报给当时的桂林市革命委员会,事情才终于迎来转机。6月20日,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组成清理小组进驻甑皮岩,开始抢救性发掘工作,并在当年作出决定:保留甑皮岩遗址,筹建甑皮岩遗址陈列馆。

  “甑皮岩遗址的发掘和保护堪称20世纪70年代华南洞穴考古最大的考古成果,也是当时全国最有影响的考古成果之一。”蒋廷瑜说,考古发现的甑皮岩人奇特的屈肢蹲葬、年代超过年的最古老的陶片及最早的家猪骨骼,犹如3颗“学术原子弹”,在中外考古界引起巨大的震动。

  年,甑皮岩再度科学试掘,结果再一次让蒋廷瑜为之震惊———考古证实甑皮岩遗址的年代还要提早年,达到距今年。而当初他们挖掘之时,全然不知自己发现的器物“年龄”竟超过万年!

  这一次的挖掘也再次表明:桂林岩溶地区是华南地区乃至全中国陶器最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桂林的史前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史前文化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退休之后,蒋廷瑜老人还多次来过甑皮岩,对于曾经的考古发掘时光恋恋不舍。在老人看来,每一次站在这里,似乎都可以隔着一万年的时光,近距离和祖先进行对话,近距离感受漓江文明的悠远。

  (讲述人蒋廷瑜,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原馆长)(撰文 桂林晚报记者杨亚)

  桂林史前文化的代言

韦军。记者杨亚 摄

  “甑皮岩的发现,是一件桂林人为之骄傲,世界为之震惊的事情。”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副馆长韦军说。而对于桂林而言,也让我们找到了更早以前的漓江文明。

  “人类在地球上诞生已经有数百万年了,但具备建造房屋能力的历史不过万年。”韦军介绍,对于刚刚诞生的人类来说,建造房屋还不是他们的能力所及。他们在大自然中为寻找食物而四处奔波,因追逐野兽而时常出没在山谷森林、溪流河旁,居无定所,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歇息。为防御野兽、避风御寒,洞穴成为了原始人类的最佳选择。

  桂林史前文化主要是以洞穴遗址为载体,历次文物普查共发现了近百处洞穴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洞穴遗址较丰富、较集中的地区之一。

  “桂林岩溶地区史前人类的基本演化序列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韦军介绍,最早的居民是“宝积岩人”,他们生活在距今-年,使用打制石器,猎取剑齿象、犀牛等大型野兽,是非常高超的猎手;接下来依次是早期“大岩人”、“轿子岩人”、“庙岩人”,他们生活在距今-年,这段时期是大理冰期的最盛期,相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大型动物的减少,使他们开辟出新的经济方式———捕捞鱼虾螺蚌,并制作出穿孔石器蚌器、磨制骨器等新型工具和用于烹煮螺蚌的原始陶容器;最后是晚期“大岩人”和“甑皮岩人”,他们生活在距今-年,这段时间属于冰后期,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动植物资源使他们继续过着以采集、狩猎、渔捞为主的生活。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甑皮岩遗址以其年代跨度之长、出土文物之多、文化内涵之丰富而享誉中外考古界。

  “甑皮岩人选择住所的心理与现代人是相一致的,他们要求靠山而居,临水而栖,宽敞而日照充裕,安全舒适。洞穴虽然不大,但完全能够满足原始人遮风避雨和抵御野兽的要求。”韦军说,更重要的是,不仅在甑皮岩洞外有大片的水塘湖沼,溪水淙淙,而且在洞穴内东南侧还有一个下层的地下河道的出露口,清凉洁净且常年不涸的地下河水为甑皮岩先民的饮水提供了保障。

  而甑皮岩附近分布有茂密的植被和大片的湖沼,生活着种类繁多的水生、陆生动物。这里简直就是“甑皮岩人”得天独厚的食品库。

  万年前祖先们的活动画面随之一一呈现:白天,骁勇精悍的男人们或身背弓箭,或手持长矛,或肩扛利斧,齐心协力在森林里围捕野兽;美丽健壮的女子们身背竹篓,手挎提篮,在草丛间挖掘薯、芋,采撷瓜果;孩子们在溪河湖沼叉鱼捞虾,嬉戏玩乐。傍晚,劳作了一天归来,大家围坐在火塘边烧烤煮食,饱食美味,孩子们依偎在母亲怀里,聆听年长尊者的教诲,其乐融融。

  “甑皮岩人”年代最晚,文化性质最为进步,文化特色最为鲜明,可以说是桂林史前文化的集大成者。”韦军说。

  在甑皮岩繁衍了年后,桂林人祖先在距今年的时候,消失在了甑皮岩和漓江边上。一方面,洞内的洪水和堆积的垃圾,使得居住越来越不方便,另一方面,来自北方的农业部族扩张至此等等因素,使他们开始向广西南部地区和东南亚半岛迁徙。

  直到距今年前,当地球上的大洪水慢慢消退,漓江两岸又再次恢复生机,甑皮岩人的后裔溯流而上重回漓江,开启一段新的文明。

  (受访人韦军,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副馆长)

  漓江让桂林更宜居

李灵资。记者杨亚 摄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以来,李灵资就以导游的身份,接待过无数来桂林游玩的客人。在他的导游词中,游客们总能领略到一个美丽而精彩的桂林。而在他的介绍中,“宜居桂林”也是被提及频率很高的词汇。

  “千万年以来,漓江畔一直就是祖先们选择的居住地点,这或许就是桂林宜居最有力的证据。”李灵资认为,桂林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环境条件,为居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桂林属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毫米,全年无霜期天左右,年平均日照小时以上,平均温度19℃,春夏秋冬四季宜人。

  在漓江的孕育之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桂林城市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来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看一个城市是否宜居,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城市的文化的丰厚度是否足够。”李灵资称,只有具备文化丰厚度的城市,才能称之为思想、教育、文化等的中心,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环境育人造人的职能,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

  深邃的漓江文明,赋予了桂林城足够的历史文化底蕴。万年前先人生活的甑皮岩遗址、多年前沟通南北水系改变中国格局的伟大历史工程灵渠、明朝辉煌的靖江王府……在桂林居住过的人,以及和这片土地曾有渊源的人物,都化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涵养这座城市的文化……

  曾经偏于西南一隅的小城桂林,如今在交通上扮演着重大的角色。桂林位于泛珠三角、西南、东盟三大经济圈的结合部,是广西北部区域经济文化中心、桂湘黔粤交界区域中心城市,是我国华中、华南地区进入东盟及北部湾的交通枢纽城市。目前已形成航空、铁路、高等级公路、水运组成的四通八达、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桂林的交通出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灵资说,位于湘桂和贵广高铁的交会点,桂林新的交通区位优势凸显,乘高铁到四省会(首府)(长沙、广州、贵阳、南宁)的便捷立体交通模式,形成以桂林为中心的“三小时经济圈”。

  这点李灵资就深有体会。他有亲人居住在广东,以往从桂林坐大巴到广州要八九个小时,坐火车要10来个小时,见亲人一面要花不少时间,但随着贵广高铁开通,两三个小时就能到广州,成本降低的同时,幸福感骤增。

  近来,桂林的一些“大手笔”,也让居住于此的百姓对桂林经济的腾飞充满期待。

  年底,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这是中国第一个旅游专项发展规划,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无疑是桂林发展史上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桂林人民也将从中获取发展新红利。

  “你为何喜欢住在桂林?对于这样的问题,可能会有各种答案。比如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宁静休闲、开放包容、社会治安好、城市越来越现代化等等……”李灵资说,居住在桂林,总有千百种爱她的理由,但对于每一个选择在桂林生活的人来说,必然有一个共同的理由,那就是:桂林有一条漓江。

  (受访人李灵资,桂林旅游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教师、桂林金天下旅游集团副总经理)撰文 桂林晚报记者杨亚

感谢







































北京哪家医院治白癜风好
长沙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weihongkasut.com/gldd/1608.html

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