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以其典型的山水地貌闻名于世,有着“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不仅如此,还因其独特的地质条件,桂林岩溶也被誉为“皇冠上的钻石”。自然之外,桂林还有着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保存着众多的文化遗迹,让这颗“钻石”更加熠熠生辉。
目前已知的人类对桂林岩溶的认识始于距今约3.5万a前,始于史前人类对岩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桂林岩溶研究始于明朝的徐霞客先生,他游历和记载了桂林众多的岩溶形态。而利用现代科技来开展岩溶研究则始于20世纪中叶之后,几十年的研究,使得人们对桂林岩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受限于各方面的条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桂林幅地质图缺少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和侏罗系地层的划分;桂林白垩系地层划分相对粗略;古近系-第四系地层划分概念化;缺少岩溶地质、资源和文化要素的有机融合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岩溶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影响到桂林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为此,作者根据近40年的工作实践,通过长期的岩溶地质、地貌调查,岩溶洞穴及洞穴沉积堆积物的系统研究,岩溶水资源的调查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通过系统的梳理,对桂林岩溶地质、地层及分布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对桂林文化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相互关系有新的认识,就此编撰成《桂林岩溶地质资源文化遗迹研究》一书。这既是对近40年桂林岩溶地质工作的系统总结,也是对桂林岩溶研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点滴贡献。
本书可供地质、地理、水利等部门工作人员或相关专业院校师生和地质科研工作人员参考。
绪言原有桂林幅1∶20万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和我们在30年前编制的1∶10万地质图,均存在一些问题,如①缺少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②白垩系分层较粗略;③古近系-第四系地层划分概念化等。我们在袁道先院士的组织协调下,通过实践地质力学和袁院士岩溶动力学理论,自年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岩溶水文地质调查和研究。
通过长期观测和研究岩溶水、洞穴与沉积堆积物的成生关系,以及漓(桂)江水系与岩溶地下水动态与演变,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和历史素材,取得了丰硕的实际成果。因此,在原有1∶10万地质图的基础上,试编了1∶10万桂林岩溶地质资源文化遗迹图。这些成果主要展示岩溶地质资源和文化遗迹,体现地质、地貌、水文和人文协调共存、有序演变的关系,凸显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作用所营造出来的地貌景观,及其与人类演化的相互联系,并解读岩溶发育过程。该成果可供地质、地理、水利等部门工作人员或相关专业院校师生和地质科研工作人员参考。
1∶10万桂林岩溶地质资源文化遗迹图编图方案如下:以原有1∶10万地质图为底图,根据附件1中的桂林岩溶地质资源文化遗迹图表集、附件2中的桂林岩溶地质资源文化遗迹照片集进行修编。修编原则:①原图基岩地层不变,修改增添白垩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地层;②根据成因类型重新划分第四系;③地理底图重点补充山峰和洼地、谷地底部高程;④标示岩溶地貌组合类型;⑤划分洞穴利用类型;⑥增加古今重要水利工程和主要文化遗迹。
本书主要特色:①完善了地层单位划分,对以前缺失、不明的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使其更加翔实和确切;②将地质与资源、文化共同成图,与传统地质图不同的是,本图除基本地质、地貌、水文要素外,还将资源、文化要素同步投影到图上,丰富了图件的内容和内涵,除满足地质、工程建设需要之外,还可以为政府宏观决策、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以及旅游活动的自然、文化内涵挖掘服务;③本书系统论述了桂林山水的形成演化机理,不同于以往就山水而论山水,有着系统的时间线和空间线,有助于科研人员更加系统地认识桂林山水。
说明:书中地名或山峰名后括号中的数字表示高程,单位为米(m)。
目录内文节选左右滑动 次:年10月北京第1版
印 次: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
定 价:80.00元
书 号:ISBN8
购买方式如需购买,可以点击下方小程序或者文底阅读原文
正版图书,正规发票,单位采购有优惠,可添加下列客服详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