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把报纸装进手机—
桂林日报社官方 首先是原材料席草的选择,每一根席草的粗细、长度、颜色都要经过精心挑选。每年的农历八九月份,打席子的人要开始收割席草进行晾晒。晒好的席草不能放在潮湿的地方,受潮的席草不能继续使用。完成晾晒步骤后,可以按照高度进行分配,用来制作不同长度的席子。席架上的草绳叫芒草,也是农历八月时,村子附近漫山遍野都是。晾晒后,用手像编辫子一样两根为单位一搓,一条结实的草绳就慢慢成形,搓好的草绳放入草席架上,成为席子的骨架。
黄永成说,编织草席的工序虽然繁多,最主要的一道工序就是织席。织席必须两人一组进行,虽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但讲究配合默契,不能心不在焉。
将席草压好后,还要修边和排席。把织好的席子晾晒后去掉毛屑,用手掌把编织后的草往一个方向推,使草紧靠一起,席子就更紧密结实。最后,将排露的“席筋”打结扣牢,最后卷成筒状,一条席子就这么做好了。
2编织出成就和喜悦对格、送草、压筘,一根根细长的席草不断紧紧地穿过席面,要做好一张草席,同样的动作得重复上千次。
黄永成说,在他印象中,童年时就经常看到父母合作,两人坐在席机前,一人压筘,一人递草,配合默契,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精准到位,几乎没有任何空隙。
当时,还不知父母辛酸的他只记得,卖出席子,家里就会添上几个好菜,所以对于他来说,草席带来的就是童年的美好记忆。直到22岁时,看着家中那台比自己还年长的席机,他突然来了兴趣,想要试着编织。于是,他凭着小时候的印象,学着父母的样子,开始编织。谁知,这一编就是44年。
草席本有“喜得贵子”之意,以前凡有喜事,大家都要买上一床草席。而经黄永成的手编织的草席因气味香,无虫蛀,冬暖夏凉,备受追捧。
那时候,草席带给他的,除了收入,更是一种成就和喜悦,也给了他人生的梦想和憧憬,那就是靠自己的双手编织出美好的生活。
3亟待传承的编织手艺说到草席编织的现状,黄永成深深地叹了口气,他说,村里打草席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以前几乎家家都以编织草席为生,但如今只剩下七户了。编打草席的都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人,年轻人根本不想学这门手艺,原因很现实,手编草席费工,但挣的钱不多。
黄永成说,从种席草到其成熟,要经历一段漫长的等待。一床2米长的草席,一般要用60多根草绳和多根席草。像当天正在编制的草席宽1米8,两个熟手一起制作,每天顶多能织1张。一张1.8米×2米的席子能卖到至元,但相比到城里打工,利润还是太低了。
虽然现在暂时面临“人才匮乏”,但黄永成相信,祖辈传下来的优良手艺是一种宝贵财富,一定会有人来发扬,这门老手艺还是会传承下去的。当然,这其中,还需要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草席人家继续努力。
怎么看我们的往期文章?方法一:
点击左下方即可
方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