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浅湿晒”,他30年前就提出了全新水稻节水增产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灌溉技术;“拖泥带水”,他的科研成果全部来源于田间实践;法国蒙彼利埃,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给了他全球节水技术最高荣誉;年过花甲,他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和学生、同事继续探进在科研的道路上……
▲广西水利科技首席专家李新建
李新建,群众,研究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桂林市农田灌溉试验中心站原站长。广西优秀专家,广西水利科技首席专家。水利部水情教育中心专家,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理事,中国农业节水和农村供水技术协会管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研究员,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宝兼职副教授,桂林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李新建在改变落后的农田灌溉技术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我国制定节水灌溉行业规化设计技术标准奠定了理论基础,年问鼎国际节水灌溉技术大奖。
邬家村地处桂林市临桂县北部,行政隶属庙岭镇。这一带最繁华的地方是庙岭镇上的街市,从村里出发,要走上五六公里的路程。
广西灌溉试验中心站就在这个村里。采访前,李新建带我们在站里逛了一圈。他介绍说,这个试验站年建站,是我国最早对南方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开展节水增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的灌溉试验站,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在这里见证了最早按照苏联模式修建的研究水稻、田间需水量、灌溉制度的大型田间测坑试验区,有着我国最先进的作物需水量大型蒸渗仪重点实验室,有水稻、花生、玉米、柑橘、葡萄、蔬菜、瓜果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试验区,试区内布设有目前全球最先进的灌溉方式的对比试验,这里就是一个现代灌溉技术的博物馆。
进站大门道路的两边,立着十几块标志性获得突出贡献的大石碑,镌刻着各种奖项与冠名,其中有一块是李新建年因在水稻及经济作物灌溉技术做出的贡献,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颁发给他的国际节水技术特别贡献奖。之后是一条小石路,从一个鱼塘开始,到试验站的专家楼。路径蜿蜒曲折,中途有几级小台阶,特意让走过平地上的人经过一段起落。
“曲曲折折,有起有落,然而总是一直往前的,这才是人生……”小石路是李新建设计的,里面有他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李新建把这里称作他的“世外桃源”。年来到后,他未曾离开过。他的人生在此被投入到农业水利的科研事业中,已然度过33个年头,平静荡然,也堪称非凡。
高中毕业的临桂青年人——“从师父身上先学会的,是为人善良、助人为乐,搞科研要经得住熬清苦……”
李新建现在是广西农业水利首屈一指的专家级人物,曾获国际节水技术突出贡献奖,该奖项是全球灌溉排水领域的最高奖,目前李新建是广西的唯一获奖者,全国第五位获得过该奖。其科研成果通过论文和专业教材的方式,被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中国农业部、水利部等认可与收录。
然而,这位成就卓然的科学家并非科班出身,他的科研从业履历也很特别。
年,李新建出生于临桂农村。年高中毕业,因“知青返乡”风潮回家务农,在大队青年科学种田民兵连当连长,从此便一生不离农事。当年12月,他被招入临桂县水利局的水利规划队,开始涉入水利领域。年,他被派到南边乡人民公社,跟着一群从各县农业、水利、气象等部门抽调来做科学种田的科研工作者种了8年试验田。直至年,他被调入现单位(彼时还是桂林市灌溉试验站),便一直干到现在。实际上,他一生从业也未有长时间离开过故乡临桂。作为科学家,他一生所有,可以说都是在故乡基层一线的研究实践中成就的。
说起来,李新建的科研启蒙有一些民间手艺人师徒传承的意味。在水利规划队时,他结识启蒙恩师秦增吉,他称他师父,在他这里学习到了做人要善良、为人正直、助人为乐和广泛的水利科学技术,像旧时的手艺学徒。师父是桂林地质设计院的一位老工程师,是规划队的领队,人已年过半百,每天却拿着一块小画板,带着李新建等一帮年轻人,在临桂各地农村爬山涉水,勘测画图。
当时没有什么先进的勘测设备,勘测时,秦增吉给大家每人发个哨子,然后分散到勘测区域的几个点,就位后吹哨向他报到,他再以哨声回应。有一次,在山里勘测一个大水库的地形图,大家都到点就位,吹了哨子,半晌没见他回应。李新建觉得不对劲,赶紧跑去找他,一到见他人已晕倒在地,一张脸白里泛青,不见血色,很是吓人。
李新建赶紧连背带拖把他弄下山,医院。一查,是胃出血了。
住院没几天,病情才见好转,秦增吉又带着李新建他们搞勘测去了。这对青年李新建的心灵是极大的震撼:“当时我就想,师父的这种精神,我一定要学习……”
“我从师父那里学到的不仅是技术和知识,还有吃苦的精神,”今天说起秦增吉,李新建依然很是感激,“从师父身上先学会的,是搞科研要懂得熬清苦……”跟着师父在规划队不到两年,他很快掌握测量绘图的四等水准。“同样的测量任务,别人要搞到天黑,我下午三点就能搞完回家了。”不及弱冠之年的他,也被秦增吉提拔为副队长,算是接过了师父的衣钵。
年到年,在南边乡公社种试验田的八年时光也是李新建人生里很重要的一段时光——他结婚了。他同时也奠定了农业灌溉科研的志业方向,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年的《科学种田与合理灌排》。这篇论文对我国传统水稻灌溉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观察,他从这些试验田中积累了水量与产量之间存在的机理研究基础,通过些广播稿与农业通信、发表论文的形式,宣传节水增产知识,在我国灌溉行业中首次总结出“薄、浅、湿、晒”的灌溉理念。这一理念的总结,为年广西推广《千万亩节水灌溉的技术应用推广》奠定了理论基础。
▲年,李新建提出的“科学种田与合理排灌”
年,小有名气的李新建被调入桂林市灌溉试验站。彼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潮涌而起,李新建和这个基层的科研试验站,正待面临新时代的考验。
种柑子,养鱼修路的科研试验站站长——“守得住清苦,才能做好自己的事……”
行政上,广西灌溉试验中心站是一个科级单位,隶属桂林市水利局,业务则直属广西区水利厅农水处。其前身是年的一个田间观测站,位于著名的灵渠之上。年搬到现址,更名为桂林灌溉试验站,年升格为广西灌溉试验中心站。
年,离开南边乡公社调来这里,李新建其实不太愿意。他和爱人在南边乡有了第一个孩子,算是有家有口了。但领导再三劝导,他最终还是举家搬到了试验站。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占据电视报纸头条的是各种名头的“万元户”,市场经济大潮始见其形。80年代初,如桂林灌溉试验站这样规模的农业水利科研站点在全国有多个,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只剩了60多个。知识分子的“下海潮”让很多试验站人员流散,只能关门倒闭。李新建才来到试验站三年,站长走了,总工走了,再后来,两个核心技术人员也走了,整个站的技术队伍,走掉了一大半。
李新建的爱人也有意见了:“叫你不来不听,人都走光了,你说你来干什么?”
但他还是想扎下根来。一切得先从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开始。李新建给站里申请了试验田(原试验田是租用临桂县农科所的),先种些柑橘,有个鱼塘,就养一些鱼,以补贴工资缺口。然而,果树种下,好不容易才结了果,没等到果子成熟,周边的邬家村乡民就常常来摘掉。刚好站里没通路,他心想干脆申请修一条公路,一直修到村里,不仅方便站里的工作、生活,也顺便给乡民方便,这样不就跟他们搞好关系了吗?他找到县委书记一番游说,路修了下来,不仅修到试验站,修到了邬家村,还顺便给村民修了个晒谷场。
这条路今天还在用,它是庙岭镇第一条通村公路。
▲李新建(左)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
今天,试验站已然不同往昔。年升格为广西灌溉试验中心站后,年,它又被冠名为广西农业灌溉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它是中国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的理事单位,是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桂林试验站;它是武汉大学、同济大学、桂林工学院、珠江水利研究院等诸多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研发教学基地。在广西的农业水利领域,它是高地;在全国,它也是行业标杆。
“我为什么把这里叫做我的世外桃源?因为它让我守住了清苦,”李新建说:“守得住清苦,才能做好自己的事。”
站在试验站楼上极目远望,青山乡野一片苍茫,确有一番远莽去世的世外景象。然而想想李新建和他的同事在此成就的那些事功,你不得不感叹,这一切,等同于一个奇迹。
“拖泥带水”的老教授——“年轻人守得清苦,我们也要让他看到坚守的价值……”
年,法国蒙彼利埃市,一辈子没怎么出过临桂的李新建来这里参加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年度大会,领取大会给他颁发的节水技术奖。
这无疑是他的一个人生巅峰。他说,他有点激动,哭了。
▲年10月13日,李新建(前排右)在法国领取国际节水灌溉技术大奖
奖项的得来,源自他长年对粮食及经济作物灌溉研究试验的一个发现:作物的营养根系层在0.3-0.5m之间,但全球通行的灌溉方式却一直以根系生长深度计算,灌溉湿润深度须达1.0-2.0m,造成了大量的灌溉排水浪费,也增大了灌溉污染系数。近年来,通过他的参与或主持,国内新编的灌溉技术标准已将湿润深度修正为0.3-0.5m;而他获奖后,国外也普遍采用这一标准。
李新建的科研成果大多在田间地头的实践中得来,相应地,这些成果也能快速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前文提到的水稻“浅、湿、露、干”灌溉理念体系,不仅被应用于水稻种植,也触类旁通地应用于其他作物。年,他组织了广西12个糖蔗主产县,历时5年,制定了“润、湿、透、干”的糖蔗灌溉制度。目前广西有10个市32个县.49万亩蔗田推行此制度,其亩均增产2.34吨,节水50%以上。年,该成果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
时间推回到年。那年,试验站来了新站长,副站长李新建觉得自己终于得空了,应该去读个大学,深造一下。他报名参加了当年的自学考试,考上了广西大学。那年他33岁,早已成孩子的爹了。
报考前,爱人不相信他能考上,揶揄地说:“年纪都一大把了,还读什么书?”
这位昔日只有高中文凭的临桂村中青年,今天成为广西首屈一指的农业水利专家。这不光是他爱人,就是当年的他自己,恐怕也是想不到的。
这样说不是我们矫情:在李新建身上,我们看到一种基层的力量。实际上,这种力量在我们以往采访的其他基层科研工作者身上都能看到。这些基层一线的科技工作者,没有淹没于基层的琐碎庸繁,反而在其中锤炼出坚忍踏实的务实精神,孜孜不倦地探进于科研之路,手持科学馈赠的知识之灯,照拂一方土地与人民。
说一句自许的话,这其实是我们作为记录者最感欣慰的。
虽年过花甲,李新建没有歇下来,退休后又返聘回站,并在桂林工学院担任教职,手头还主持了好几个区级、国家级课题项目。因为他教农业水利,学生和同事亲切地形容他为“拖泥带水”的教授。像他青年时的师父秦增吉一样,他渴望将一生所学倾囊授予下一代。他至今始终保有手艺人师徒传承的朴素观念,学生们立课题项目、做实验、写论文,无论巨细,他都要一步一步带,手把手地教。
▲李新建(左一)在实验田现场指导学生
“在基层做科研注定清苦,但我还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进来。”他一阵深思,接着说:“当然了,年轻人要守得清苦,我们也要让他看到坚守的价值。无论是社会和政府,都应该给他们创造条件,给他们更多的尊重……”
李新建的脚步还没停下,他和他的学生、同事,还继续探进在科研的道路上。
TIPS:主要科研成果及荣誉
李新建教授长期在基层从事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试验与研究推广工作,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攀登科学领域一座又一座高峰,跻身国际知名专家学者之列。他带领团队一步一个台阶,将一个简陋的试验站升格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灌溉试验中心站、国家节水灌溉北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桂林灌溉试验站,成为我国在该行业的标杆。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7项;获得国际节水技术突出贡献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先进个人)、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主编出版发行了水稻及经济作物灌溉技术专著及培训教材8部,发表SCI论文1篇、国际会议论文4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20多篇。技术成果被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中国农业部、水利部等收录。
李新建的节水灌溉研究成果取得重大突破。他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季刊发表的《水稻及经济作物节水灌溉技术和研究推广应用》,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年10月12日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简称ICID)在法国蒙彼利埃宣布将年度全球节水技术行业的最高奖项——ICID节水灌溉技术压轴大奖授予李新建教授。
为解决漓江枯水期的补水问题,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的水利部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基于漓江水质污染控制的水量调配关键技术》通过验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岩溶区非闭合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应用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来源:科普中央厨房
北京科技报
原标题:《李新建:手持科研之灯,照拂一方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