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了《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建设国际旅游胜地是国家赋予桂林的一项重要使命。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从扬帆起航,到加快建设,再到打造“升级版”,桂林城市也发生了华丽嬗变——旅游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旅游服务逐步提升、旅游文化深度融合、旅游产品业态不断丰富、旅游美誉度迅速攀升。
(4月29日,演员们载歌载舞,庆祝正阳西巷开街。)
按照《规划纲要》的时间表,年,桂林国际旅游胜地1.0收官在即。随着建设持续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步伐坚实、足音铿锵,以“世界一流”为发展目标阔步前行。“四大战略”基本实现按照《规划纲要》的时间表,今年是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基本建成年。《规划纲要》提出的四大战略定位已基本实现,胜地建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建设稳步推进。旅游品质不断提升,桂林喀斯特、资源八角寨、兴安灵渠、龙脊梯田成为世界遗产,8条大桂林生态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加快推进,逍遥楼和东西巷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展示桂林市深厚历史文化的新名片。旅游业态日益丰富,深入实施“旅游+”战略,培育了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红色旅游、研学旅行等一大批新模式、新业态,休闲农业走在全国前列。
———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持续推进漓江沿岸畜禽养殖整治、游船和码头改造升级。我市入选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成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构建了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筹各方利益的保护与修复机制,并计划投资近千亿元,实施漓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工程、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临桂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通过国家验收。桂林先后成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级低碳城市试点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复核。
———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突破。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重组桂林两大旅游企业,打造桂林旅游旗舰企业;实施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31条”政策,在全国先行先试探索出一系列符合区域特色、适应旅游项目特点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新政策。创新旅游监管体制,在全国率先构成了“1+3+N”旅游管理体制,在全区率先推进了文化旅游综合执法改革;对53个国家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对东盟十国旅游团实施了6天入境免签政策;建设桂林旅游学院,全市共有持证导游超过1.3万人,带动就业超过60万人。
———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交流平台加快建设。已连续成功举办14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的国际国内影响力不断提升。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桂林段)、桂林国际马拉松赛、漂流世界杯等国际赛事精彩纷呈,极大地提升了桂林知名度和美誉度。两江国际机场T2航站楼建成使用,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增至万人次。全市航空、高铁、城市交通、县县高速等旅游通道能力大幅提升。
(4月29日正阳西巷开街后,正阳东西巷连接成整体。)
项目带动雁阵飞行
一个宽阔的人工湖被四周群山环绕,围绕在人工湖旁边的是六星级、五星级酒店建筑群,放眼望去,湖光山色,美丽初现,让游人充分感受“人在画中游”的意境。不远处,多米的摩天轮矗立在山水间,许多高端大型游乐设施正在安装调试……如今,桂林雁山融创文化旅游城项目已经初具规模。桂林雁山融创文旅城项目占地亩,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总投资亿元,一期投资90亿元,包括酒店群、室外主题乐园、海世界、水世界、旅游小镇等。项目一期计划于今年底全面完工并陆续开业。
桂林雁山融创文化旅游城项目是年以来,桂林市委、市政府围绕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一本蓝图绘到底、招大引强的重大成果之一,是广西文旅融合发展的龙头项目,是迄今为止广西投资最大、水平最高的世界级文化旅游项目。
桂林雁山融创文化旅游城项目是桂林建设国际旅游胜地项目引领的缩影。正如市委书记赵乐秦所说,“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要通过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体现出来”。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过程中,我市坚持项目建设带动,引进一批重大旅游项目带动产业升级。其中,桂林袭汇国际文化世界、恭城瑶家大院互联网影视旅游基地等重大文化项目加速建设。成功引进会仙湿地国际旅游度假小镇、兴安乐满地5A级文化旅游康养综合体、美好家园国际旅居康养小镇、愚自乐园地中海度假村(二期)、益田(雁山)民国风情小镇等一批投资50亿元以上、辐射面广、带动力强、引领产业走向的重大项目,极大地丰富了桂林旅游内涵,推动桂林旅游由单一观光型向多元综合型发展,进一步增强了桂林旅游发展的后劲。
走进全州县大碧头村,映入眼帘的首先是青山秀水,还有正在加紧施工的大型旅游建设项目工地。这个项目就是全州县大碧头旅游开发建设项目。
大碧头村素有“云中石寨”之美称,自然风光秀丽。据传,大碧头村是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到广西的第一站。当年,徐霞客逆水湘江从湖南进入广西,从大碧头古渡口山角驿上岸,因受伤曾在此停留,但很快痊愈。由此可见这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疗养胜地。
全州县大碧头旅游开发建设项目是自治区、桂林市统筹建设重大项目之一,规划总面积亩,建设面积亩,总投资30亿元,项目定位为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及国家5A级景区。如今,全州县大碧头度假区已经成为创新型、生态型和国际型的旅游胜地,形成旅游产业聚合力,全面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
在桂林近郊也有一处养生胜地。在临桂两江镇,露天温泉区呈现出浓郁的东南亚风情,其中一座近平方米的室内温泉“巨蛋”,有冲浪池、水疗按摩池、儿童戏水池等设施———罗山湖四季养生温泉小镇自开业以来,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
看到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美好前景后,罗山湖集团再接再厉,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浙江蓝城集团与桂林旅游股份公司等3家企业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建设农旅康养度假小镇项目。利用罗山湖项目已建成的诸多休闲、文化、旅游项目资源,引入特色产业,拟将罗山湖项目整体转型为“文化+旅游+康养+农业”全龄化颐乐生活小镇,打造临桂区首个田园综合体项目,以及全国一流旅游目的地和全区文化旅游示范点。
(5月9日,一名绘画爱好者在龙脊梯田观景台上作画。)
重大精品文旅项目正在桂林各地加速落地、建设,结合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全域旅游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形成全域化的旅游产品和业态,旅游与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休闲农场、文创农业、特色民宿等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通过发挥“旅游+”的龙头带动功能,为当地乡村发展装上“加速器”。
文化为魂熠熠生辉
桂林山水甲天下,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桂林旅游宣传词。然而,桂林不仅有甲天下的山水,还有优良的城市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等。
在胜地建设中,文旅融合成为最亮的一颗星。
(10月1日,象山景区游人众多。)
我市始终坚持大旅游、大文化、大融合思路,立足城市特色、人文资源、产业基础,努力把特色做优、品牌做响、环境做美,文旅融合水平迈上新台阶。桂林在文旅融合上的实践和探索成为全区乃至全国旅游发展的新典范。
广西投资最巨、科技含量最高、原生态文化容量最大的旅游演艺品牌———“桂林千古情”开业运营并持续火爆。以当代大型室外雕塑为主的桂林愚自乐园,在国内外旅游景区当中独树一帜,以此为载体建设的愚自乐园地中海俱乐部桂林度假村,形成山水生态自然景观成功向高端化、品质化转型的“地中海俱乐部现象”。我市还加强历史文化街区提升改造,重建逍遥楼,建成正阳东西巷、王城历史文化休闲旅游街区、“一院两馆”等一批文旅融合标志性项目,文化休闲品位之都展现独特魅力,开创了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桂林模式,为国内外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桂林经验。
(国庆假期,靖江王城景区游人如织。)
我市还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持“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大力实施“文化+”、“旅游+”,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启动城市文化标识建设,历史文化遗存被一一拾起;一大批古镇古村、传统村落成为文旅融合新亮点,桂林文化名城焕发出新魅力。坚持红绿结合,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取得里程碑式进展,建成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馆),红色文化旅游成为新热点。“一城文化满城绿”的桂林风韵全面彰显。
桂林现象时代标杆
桂林勇当国内旅游创新发展“先行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分享的旅游发展“桂林方案”和“桂林模式”。
为建设国际旅游胜地,桂林旅游业坚持走一条与国际接轨的创新之路。全面实行文化旅游市场属地与专职双轨监管,“厕所革命”成为全国先进。推进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破解了几十个旅游项目用地难题,被誉为“桂林模式”。优化重组桂林两大旅游企业,打造桂林旅游旗舰企业。大力实施“旅游+”战略,新业态、新产品竞相发展。
(10月6日,在漓江兴坪段,游客乘坐游船游览漓江,感受大自然的美。)
桂林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亚洲最受欢迎旅游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等二十多项荣誉。建设“一键游桂林”项目,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全面实现桂林旅游“管理、服务、营销”智慧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市、县、乡镇党委书记主抓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设,分四批建设示范乡镇60个以上,占全市乡镇总数三分之二以上,一批休闲旅游名镇、历史文化名镇连城带乡、带动一方。
此外,桂林先后涌现出一批创新发展、领一时风骚的现象级旅游项目。在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实践中,这些“现象”由初级向高级提档升级,成为引领国内旅游行业发展的时代标杆。如“西街现象”延展为“全域旅游”创新发展;“《印象·刘三姐》现象”延展为山水文化相融;“地中海俱乐部现象”延展为旅游产业品质化高端化品牌化标准化;“两江四湖现象”延展为打造品位休闲之都。(所用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来源丨桂林晚报
桂林市文明办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