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作为吉林省最具活力的经济文化中心,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不论是传统的文化广场,还是年轻人聚集的桂林路、南溪湿地公园,夜生活多姿多彩,应接不暇,充满文化气息。
无论是传统的酒吧、KTV、剧院还是新兴的街头表演、自助K歌、美食夜市,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受到市民的欢迎。
夜生活,不止是泡夜店、逛夜市,还是白领、精英的“加油站”。上夜校、听音乐会、看画展、逛夜书展,夜文化让城市更有活力。
未来,夜生活将更有内涵,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精神港湾,成为上班族在办公楼与家之外的第三生活空间。
夜文化网红打卡地之一
文化广场
●文
王大英
●摄影
孟昭东
放风筝、扭秧歌、抖空竹、歌舞表演……在长春市文化广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这里是春城百姓自娱自乐的大舞台,更是人们茶余饭后健身休闲的好去处。谈到对基层文化的热爱以及与文化广场的“缘分”,人们总有着说不完的故事,这故事里有热爱、有梦想、有欢乐、有深情……而这一切都源于两个字——幸福。
放风筝收获的快乐
我要说的第一位幸福的老人,是年过古稀的郝君义师傅。在绿茵茵的草坪上,郝师傅正收放自如地操控着他那只“老鹰”,“放风筝要讲究技巧,你得会使这股劲儿,掌握不了这股劲儿,就算我跟你磨破嘴皮子地讲,你也放不了这只风筝。”郝师傅以前做机械加工工作,由于特别热爱放风筝,他把自己的职业技能也用在了制作风筝上,那只形象逼真的老鹰风筝,就是郝师傅自己设计制作的。
为了方便放风筝,郝师傅把汽车厂的房子卖掉,又在文化广场附近买了房子,“放放风筝挺好的,锻炼身体,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风筝出了毛病,用心去感受和领会,然后一点点地调整。”看着那只“老鹰”在空中自由地滑翔,郝师傅收获的快乐和幸福洋溢在脸上,他说他还制作了微型风筝和电动风筝,有机会一定要向我展示展示。
星光大舞台欢乐多
“星光大舞台,有才你就来!”老范竖起大拇指,告诉我这是他们团的口号。这个团最开始叫长春市开心演艺团,老范就是这个团的团长,后来越来越多热爱文艺的群众加入进来,大家一商量干脆改名为星光大舞台。
在文化广场太阳鸟雕塑旁,正在准备当晚文艺演出的老范告诉我,每天吃过晚饭他们都来这里演出,所有热爱演唱、喜欢文艺的老百姓都可以登台,这种形式完全是自发的,观众最多的时候可达到五六千人。“也没想过出啥名,就是自娱自乐,你有啥烦心事,跟我老范唠唠,想唱歌就上台唱,我们也不收费,唱好了还可以多唱几首,大伙都给你鼓掌。”老范说,他们的演出形式丰富多彩,有杂技、歌舞、二人转等。
如今,老范在文化广场已经“驻扎”了18年,说到收获,老范神采奕奕地说:现在政策好,国泰民安,老百姓吃喝不愁了,白天上班工作,晚上休闲娱乐,广场文化给自己带来的最大受益就是收获了健康,“我经常锻炼,一点病没有,去医院都是看望别人。唱唱歌,有益身心,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年轻人也爱大秧歌
说起东北大秧歌,很多人认为那是中老年人的最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很多年轻人也喜欢上了这极具东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在文化广场就有这样一支群众秧歌队,只要你认真地观察,就会发现队伍中的年轻人颇多,而且那一张张青春蓬勃的面孔,透着满满的精气神。
高中生如玉从小就生活在文化广场附近,也许是自幼的耳濡目染,他对东北民俗文化情有独钟,只要周末有时间,他都会加入广场秧歌的队伍中,“东北大秧歌不仅是老百姓的娱乐方式,它还是东北的传统民俗文化,咱们本来就倡导全民健身嘛,大家饭后聚在一起,我觉得这既是释放压力的好办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扭秧歌的同时,如玉也和伙伴们开通了网络直播,他们的想法是,把欢乐带给更多人,自己也很开心快乐。
舞出那最美的芳华
在文化广场的演出阵容中,有一支队伍格外引人注目,他们身着民族演出服盛装亮相,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打眼——这就是长春市最美芳华艺术团。
“我们也是民间自发组建的演出团,大家都非常热爱舞蹈,也参加过很多比赛,还获得过一等奖,这些广场演出提高了大家的生活质量。”团长高原红指向舞台,热情地说,“你看看,大家的精神面貌多好!白天我在家帮忙带孩子,晚上跟兄弟姐妹们一起演节目,我们现在演绎的就是属于自己的最美芳华!”
疫情期间,吉林省各类文化活动被迫叫停,很多群众文化团体都选择在家里排练或开展“云”演出。随着防疫工作取得突破进展,各项常态化防控部署有序进行,很多广场文化逐渐活跃起来,郝师傅、老范、如玉、高团长只是广大群众中的几个代表,群众文化带给人们的幸福和欢乐,深深地扎根在火热的基层生活中。
夜文化网红打卡地之二
桂林路
●文
李冰
●摄影
孟昭东
桂林路是长春人记忆中最热闹的商圈之一。
每到夜晚,像有一种魔力,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汇聚于此,品美食、逛书店、淘影碟、泡酒吧,享受生活的种种美好。
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后,沉睡的桂林路被重新唤醒。夜幕降临,各种美食翻炒的声音此起彼伏,街边大大小小的餐桌一字排开,熙熙攘攘的人流摩肩接踵,炉灶上各种食材香飘十里,犹如一幅活色生香的夜生活画卷,徐徐展开。在这幅画卷中,更有活跃、丰富的夜文化点缀其间,形成夜生活中最绚丽一笔。
品美食拥抱夜生活
灶台上的锡纸里,咕嘟咕嘟,一只只花甲张开翅膀,热情地拥抱着浓稠的酱汁,如同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后的人们,热情地拥抱夜生活。
晚上8点,桂林胡同,人声鼎沸。
空气中满满全是海鲜和酱汁混合之后,特有的味道。这味道像伸出了无数只小手,把过往的行人往店里拽。
想起多年前,我说没吃过桂林路的龙门花甲,竟然遭到了同事H的“白眼”。
开始还担心找不到,等走到桂林路胡同,顺着人流往前走,很快就找到了这家店。
夜市放开之后,店里店外全是人。桌子摆到大街上,人们吃着花甲,喝着啤酒,吹着夜风,让舌尖在香、辣、爽各种滋味之间游走。
据龙门花甲总店负责人吕小龙介绍,他们是从南京来的,这个店已经开了六年了。秘制的酱料让人回味,先吃海鲜后吃粉的吃法让人新鲜,超量的海鲜亲民的价格让人过瘾,这些元素综合在一起,让龙门花甲不胫而走。如今,在长春已有50家分店,净月、长大、红旗街都有。从5月20日开始夜市放开,人流比之前翻了好几倍。如今龙门花甲每天几百单的下单量,晚上营业到半夜12点才打烊。店里的海鲜全是海鲜基地统一配送的,不是在市场采购的。经过特殊的处理,花甲里没有人们担心的沙子,吃起来口感好,来的全是回头客。
一份儿足量的花甲粉,只有15元,就能让人们过足海鲜瘾。说话间,几份儿花甲粉、几份儿扇贝分分钟上桌,热气腾腾,满足味蕾的同时,增进了情感,释放了压力,让年轻人得到身心的愉悦。
闻书香逛夜市书展
夜晚是工作了一天的人群寻求精神栖息之所的时刻,静卧于西康路的同仁书店便是这样一个精神港湾。书店面积约平方米,经营图书20多万册,以融合艺术的生活为主轴,店里的维斯咖啡厅以“我的第三生活空间”为概念,为加班族提供舒适的文化生活空间。
为助推长春夜经济,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中共长春市委宣传部、长春市新闻出版局于6月5日-6月30日每天17时-21时,在长春市各大书店及商场门前举办长春夜市书展。从6月7日起,同仁书店也参加了这次活动。
据书店负责人张显峰介绍,图书夜市开启以来,营业时间延长到晚上八点半,受到市民的欢迎。同时优惠力度空前,在此期间,凡购买中国大百科系列图书的读者,可享受66折优惠。读者很喜欢,在夜间能有这样一个休闲、阅读的场所。由于长春夜经济的带动,桂林路的人流增加,也增加了书店的到访量。同仁书店文学、社科、经济、教辅、少儿等各类书籍应有尽有,品种齐全,满足了市民的多元化需求。一些读者表示,更喜欢到实体书店购书,喜欢手不释卷的感受,也喜欢书店宁静的读书氛围。
在同仁书店的夜市书展上,我看到有图书、期刊、文房四宝、办公用品、工艺美术品、文创产品等,这是一场专属于长春人的图书盛宴。
张显峰表示,如果读者反响好,这个夜市书展会一直持续办下去,持续整个夏天,甚至成为同仁书店全年经营的常态。
赏民谣听琴声悠扬
“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我从未忘记你,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有多少人听了这首歌迫不及待地想去成都,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去夜晚的小酒馆听听音乐。这,便是民谣的魅力。
随着华灯初上,暮色四合,有叮叮咚咚的音乐声从桂林路飘出,随着音乐的起落,一曲曲民谣把人们带回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这音乐声有的从酒吧飘出,有的从琴行飘出,有的就在街头飘过。带着木吉他的独有音色,带着夏日的清凉,形成了桂林路夜生活的一大特色。
有的歌唱的是青春,有的歌唱的是故事,有的歌唱的是人生。
每一把吉他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我们也许不知晓这些吉他来自哪里,经由什么人的手打磨而成。却总能被那些手执吉他的浅吟低唱深深打动。木吉他的声音,总能把我们带回到那些质朴的岁月,那不插电、留长发、骑自行车的年代。
古典音乐有很多功能,巴赫的音乐可以助眠,滚石琴行的店长张鑫介绍说。一些中年人,要想提高生活品质,有一点自己的小爱好,可以尝试学一样乐器,吉他就很好,方便携带,朋友聚餐时弹上一曲,可以助兴。既可以哼唱民谣,唱一曲《南方姑娘》,也可以演奏古典音乐,来一曲《爱的罗曼丝》,岂不美哉?
夜文化网红打卡地之三
南溪湿地公园
●文
李冰
●摄影
张术
翻开世界史,几乎每一个有水的地方,都孕育出人类的文明。
而在城市中,有水的地方,自然就会聚集人群。人们饭后来水边休闲、娱乐、运动、散步,形成特殊的夜生活现象,有人称之为生态文化。
在夜生活中,生态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在长春,南溪湿地公园,便是新兴的生态文化聚集地之一。
南溪湿地公园,犹如一位安静的少女,静卧在城市的南部。几年前,它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野水。如今,湖面帆船点点,山坡上野花遍地,岸边穿梭着玩滑板、骑行的少年。环湖的小路上,有人在跑步,有人在遛弯。远处,还有摆摊和逛夜市的,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厉害啦!一分钟跳下
记者看到一位黑黑瘦瘦的男孩,快速地摇着绳,身轻如燕,十分娴熟的样子。走过去一问,他叫郑天泽,今天刚上初一,在吉大附中上学。他一分钟能跳下,在小学六年级时,曾经参加过全市的跳绳比赛,荣获第二名。
当我夸他厉害时,他谦虚地说不不不。现在上了初中,有人最快一分钟能跳下,他还要继续努力。在他的旁边,我看到了一只滑板车,一个小型的自行车。他说那个滑板车是他的,那个自行车是他弟弟的。今天他带他弟弟过来一起玩。
疫情期间一直在上网课,很少户外运动。现在终于能来到户外了,他非常开心,看着他努力练习的样子,我也好想加入其中,感受一下运动的快乐。
人人奋勇争先,“艇”好
湖面上,一只只白色的、黄色的小艇来回穿梭,吸引了我的视线。远处,有一只白色的帆船停泊在水中央,近处,有一个人驾驶着一艘气垫船在水面巡视。
经过了解,才知道这是一个青少年户外俱乐部的水上运动基地,另一个运动基地在净月。据俱乐部的负责人高峰介绍,每天晚上,都会有很多孩子过来学习。因为是户外运动,家长们都很喜欢,让孩子们学习之余,来到户外,锻炼身体,并学习一样技能。记者看到,每个孩子都穿着救生衣,在教练的指导下像模像样地划着浆,看上去酷酷的。有的孩子很小,才五六岁的样子,也能独立驾驶一艘独木舟。
高峰介绍,冬季时,湖面结冰,这里就会成为一个天然的冰上运动基地,孩子们可以过来打打冰球或进行滑冰的练习和比赛。
你追我赶,释放天性
在南溪湿地公园,有一个趣味活动区。孩子们在这里玩沙子、在一些器械上爬上爬下,做各种有趣的“穿越”。这里像有一种魔力,吸引着大大小小的孩子们,成了儿童的乐园。
夏季的夜晚,暑气渐消,人们纷纷带着孩子出来,在大自然中感受玩耍的乐趣,释放孩子的天性。
手不释卷,流连忘返
在路边,远远地就能看到那边人头攒动。走过去一看,原来这里是一字排开的地摊,有的在卖儿童玩具,有的售卖鲜花,还有的卖儿童书籍、DVD原版音乐,很是热闹。
新新妈妈是一个上班族,白天上班,晚上利用业余时间出来摆摊。她卖的都是幼儿和小学一二年级看的书。书里有大量的插画,孩子们特别喜欢。她的儿子很小,也跟着妈妈来这里摆摊,见到记者,还不忘热情地兜售: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哦。手里举着刚买的冰淇淋,他咬字不是很清楚,逗得我哈哈大笑。
记者看到,经常有路过的行人停下脚步,翻一翻那些有趣的图书,那些充满童趣的故事,让他们流连忘返。
夜色中,在南溪湿地公园休闲的人们兴致不减。大人、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快乐。人们逛着地摊,吃着烤苞米,读着有趣的故事,听着原版的音乐,充分享受着都市的夜晚特有的文化生活。
文化,就像城市的DNA。长春的夜生活,已经成为市民生活的“精神驿站”,携带着城市发展的时代烙印,凝结成一个全新的文化符号,向世人传递着鲜明的城市个性与文化内涵。
本文选自《文化吉林》总第80期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