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生活网:逐梦.桂林人:“乐痴”周泽江
“从乐器改良第一代到现在已经第六代乐器,第七代很快也出来了。”82岁的“乐痴”周泽江教授精神矍铄跟我们聊起他的改良过的“宝贝”。
“做第一代乐器的时候很苦,所有的乐器木材都是我亲自去山上砍的树。山路下就是悬崖,都没人敢走,三个人扛我走第一个,当时也没觉得害怕。”乐器改良对木材有要求,为了做出好的乐器,周老跋山涉水找木材。“到目前为止第一代到第六代已经有件,经过改良过的乐器,音量更加空旷,音色更加纯净形色更加美观。”
周泽江,笔名玄工,年出生于四川成都,年从部队转业到桂林市歌舞团工作,从事二胡、提琴演奏,后来还担任作曲、指挥。
从年5月开始,为进行民族音乐作品的创作,周泽江多次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收集、整理、研究。在民间,他被各种少数民族乐器迷住了,同时也发觉了这些少数民族乐器在音域、音色表现力等方面的局限。于是他逐步生发了改良西南少数民族乐器的想法。历经30余年,收集和整理了广西壮、瑶、苗、侗、京5个少数民族的特色乐器件,并对其进行改良和研发,进而组建了充满民族音乐风情的“七玄乐府”民族器乐乐团。
“乐器外形都是我自己设计的,改良过的乐器吸收了西洋乐器的优点,演奏方法比原来的更加简单。”周老说过于复杂的演奏方式不适合推广,他所改良的乐器和原乐器的演奏是想通的,只要有乐器基础的,都很快学会它的演奏方式。
“玄乐部分,最重要的天葫芦琴,七个声部,每个声部7把琴,七七四十九把,弦乐占管弦乐队的百分十五十。第二个是地葫芦琴,也是七个声部,占百分之二十,然后是打击乐。”有人质疑中国传统民俗乐器不太适合组成交响乐团,周老改良后的乐器,加强了乐器的相互协作性,乐团合奏一样气势宏伟。
据他统计,一共有:天葫芦琴弦乐系列56件,涵盖超高音、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次低音和倍低音的全部音域;地葫芦琴弹拨乐系列30件,涵盖高、中、次中、低、次低和倍低音;吹管乐系列37件(其中啵咧18件、芦笙9件、茫筒9件、地筒1件);打击乐系列件(其中包锣系列65面、小平锣系列45面、丈鼓系列60面);色彩乐系列11件(其中一弦琴4件、侗笛系列3件、天琴系列4件)。这些乐器足以构建和装备一个完整的上百人大型乐团。
在致力于乐器改进的同时,周泽江还立足于这些乐器的特色创作了多部大型音乐作品,有“花山壁画”交响音画、“漓江诗画12帧”、“古蜀回响”、“神龙九章”、“梦幻刘三姐”(独弦琴与管弦)、侗族音诗大乐实景表演“耶”、“孝”(啵咧与管弦乐队协奏曲)等等。
编辑:宽k
宽k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