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把报纸装进手机—
桂林日报社官方 在如今的农村外出务工潮的情形下,建吊脚楼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金江村金竹壮寨却还保留着“一人建房,全村上阵”的传统,场面十分壮观,也彰显出当地村民的团结精神。正是大家的团结精神,如今村里保留了大量的木楼,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今年二月,是金竹壮寨村民廖志平兴建吊脚楼的吉日,记者一行全程跟踪记录,从中感受到壮寨建筑与人文的魅力。
壮寨建房传统风俗浓郁
吊脚楼的建造是壮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廖志平一辈子的梦想和追求。
廖志平
我们建房子都选上好的木材做原料,尤其是做柱头的木料,都是几十年前选中长势高、大、直、俏的杉木。
我们建房都没有图纸,全凭木工师傅的一根杖杆、一支竹笔,成百上千件错综复杂的梁、柱、椽、枋、板等都在木马(一种木匠用的工具)上制成,不费一钉一铆,只在柱子上凿穿孔眼以卯榫衔接,结构精巧,严谨牢固,就算历经百年风雨,照样不倒。
连使用的锤子也是木头制作的。村民正在用木槌作业。
百人共建“华堂”
“立屋竖柱”是吊脚楼基本建成的标志。选好黄道吉日,在这之前两天廖志平就请众乡邻帮忙,将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众人齐心协力把一排排木扇竖起,组成牢固的网络结构。
众人合力立墙。
上梁则是建房最重要的一环,即安装建筑物屋顶最高一根中梁的过程。立屋竖柱之后要举行隆重的上梁仪式,整个过程有祭梁、包梁、上梁、接包、抛梁、晒梁等多道程序。
建木房是个技术活,村民在无保护的情况下爬上爬下作业。
祭梁
上梁前祭梁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只见乡邻们将贴上红纸或红绸的正梁抬进新屋堂前,在供桌上摆上祭品,由木匠师傅现场宰杀一只大红公鸡,在梁木上边淋鸡红边说吉利话祈福主家安梁大吉、子孙满堂、诸事平安。
包梁
之后,在脊檩中央放上谷穗、钱币等物,用红布包上,用钱币替代钉子钉好,还要将主人家的挂有福包并写有“上梁大吉”的梁布及亲朋好友送来的梁布齐钉上梁木,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安康。
在横梁上挂起梁布和稻穗代表五谷丰登。
接包
包梁仪式结束后,鞭炮也噼噼啪啪地响了起来。几个壮丁爬上楼顶用绳将梁木拉上去,此后,将粑粑、糖果、钱币等用红布包好,边说吉利话边将布包抛入由主人全家拉起的布毯中,这个程序称为“接包”,寓意接住财宝。
挂起长串的鞭炮庆祝一番。
抛梁
上梁仪式最热闹的程序是“抛梁”。“抛梁”寓意“财源滚滚来”,当主人“接包”后,匠人便将粑粑、糖果、钱币等从梁上抛向四周,让前来看热闹的男女老幼争抢,人越多主家越高兴。
家人和亲友在下面接“梁粑”。
晒梁
抛梁结束后,众人退出新屋,让太阳晒一下屋梁,这叫做“晒梁”。最后,主人设宴款待匠人、帮工和亲朋好友,整个上梁仪式结束。
数百年来团结建房的风俗
据了解,吊脚楼建造工艺独特,结构谨严,由落地柱和骑柱直接承檩,与穿枋一起构成主要承重构架,不用一根铁钉,靠穿孔衔接、卯榫嵌合,显示了高超的民族建筑工艺。
村民们高空作业绝对是个技术活。
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金江村金竹壮寨,是目前风格独特的吊脚楼建筑保持得比较完整的村寨之一,年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壮寨的楷模”,年入选首批“中国景观村落”,年被国家民委命名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
村干部告诉记者,过去,桂北少数民族的居民住房基本是吊脚楼类的传统民居。建造一座吊脚楼,从砍伐木材、立柱上梁、盖瓦、装屋,历时要一年时间。由于其造价高、工序复杂、历时长、防火性不佳,在逐渐的更新换代中,传统民居大多数被水泥楼房取代,保存较好的吊脚楼群屈指可数。
金竹壮寨却至今保持着修建木房的传统,而且制定了村规民约不得随意建新房,而建木房需要大量的人力,所以数百年来村里一直保持着“一人建房,全村上阵”的风俗。只要村里有人建房,村民必须每户派出一个劳力,实在没有空,花钱请也要请一个人去帮忙,否则以后自家有红白喜事全村人都不会帮忙。
去帮忙的人都是义务帮工,主家也不会慢待村民,而是跟过年一样杀猪宰牛来犒劳亲友和来帮忙的村民。正是因为这种团结的精神,如今村里的木楼越来越多,已经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村里目前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正积极地准备打造集观光和民宿于一体的旅游线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感受壮寨独特的建筑和风情。
怎么看我们的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