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把报纸装进手机—
桂林日报社官方 全州县石塘镇有一个著名景点,叫石脚盆天坑。而天坑的旁边,有一个兴建于宋代的村庄,这就是石脚盆古村了。全村都是黄姓族人。听村民们说,他们是黄庭坚的后人。究竟何时定居于此,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了,只记得自己是黄庭坚后人。
牧羊的村民
武功高强的抗清英雄
因为战乱,谱牒遗失,从现存的族谱来看,只能上推到受浒公,受浒公的先辈至今无从查清。受浒公有个儿子,在明末可是大大有名。
受浒公之子黄时魁,字举吾,号定山,绰号长爬手,生于明朝天启三年(年),死于康熙丙午年(年),身高七尺,自幼习武,武功高强,当地鲜有敌手,能轻松跳越丈余高的砖房照墙,大刀挥舞自如。
听当地老人说,时魁公是一个抗清英雄,因抗清有功,被南明永历帝封为宪侯。传说黄时魁与南明永历帝是同年同月生,永历帝公元年至年在全州抗清期间,黄时魁率族人与清军奋战多年,清军对他无可奈何。
黄时魁为何能抵御强敌呢?就是因为石脚盆天坑里有个藏兵洞。因为藏兵洞是洞里有洞,洞洞相连。通过这些四通八达的深井秘道,他们平时养精蓄锐,保持兵力,战时利用秘道出其不意发动攻击,清军为此头痛不已。当时,永历帝对所有抗清义士都封赏有加。他听说黄时魁和他是同年,于是封黄时魁为武大夫,赐封宪侯。
南明抗清失败后,黄时魁带着家人在石脚盆村隐居下来,过着耕读传家的生活。为了不荒废武功,村民练武的习俗却一直保留了下来。有人说,黄时魁是清朝的宪侯,这是对历史的不了解啊!
螺蛳古井与酸枣树
在村里有一口很有些名气的古井———螺蛳古井,井旁的石碑上模模糊糊有乾隆十年的记载。
村里有个传说,当年乾隆皇曾来过此井饮水。当时井旁有很多酸枣树,乾隆皇又累又饿,就捡起几粒酸枣来吃,觉得很美味。他回宫后,对石脚盆村酸枣树念念不忘,认为酸枣树是栋梁之材,就下旨敕封酸枣树为栋梁(粮)。可是来宣旨的官员认不得酸枣树,竟然错把香椿树误认为酸枣树,就封了香椿树为栋梁树,所以至今还有酸枣树死都不干(甘)心的传说呢!
古建筑
据村民们说,石脚盆村位于湘桂古道的居中位置,先辈耕读传家,人才辈出。也曾在此经商开铺,为过往客商提供食宿方便,为富一方。红军长征时,也在此休整和征集给养。
这里共有明清时代古民居多座,现在有人居住的约占50%。这些传统建筑以官厅堂建筑群为中心分布,高低错落分布于巷道周围,形成建筑群,鳞次栉比,层次丰富,山墙造型多样,多采用翘檐,优美别致,山墙墀头多灰塑花鸟瑞兽图,建筑构件雕饰精美且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地方建筑风格突出,且建筑内容丰富,有普通民居和小地主住宅和建筑,集中反映了明清至近现代时期建筑历史文化中的经典营造法式和精湛的建造技艺。且村民仍然在这些建筑内居住生活,很好地延续传承了传统文化,尤其这些建筑采用的传统工艺技法,对于研究古代建筑史留下了珍贵的实例。
村里年代很久远的一栋古建筑———进士第,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据一位村里老人说,这是他太公的屋子,后来成为村里的官厅公堂,红军长征时,曾有大官留宿于此。
进士第的门楼年久失修,屋顶已经破损。里面那块由同榜状元金甡题写的“进士第”牌匾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乾隆七年,从这里走出过一位才华横溢、清廉为官、为人朴实的四任知县进士公———黄立尹。清汉臣首席军机大臣于敏中赞誉他为“家承江夏无双誉,治继西京第一流”。
这房子建筑用料讲究,装饰精美华丽,细节当中处处彰显着昔日房主的富足。进士第为三进制建筑,穿堂式层层深入,依地势而建,构成气势恢弘的整体。中堂两边有厢房和过道,还设有供人娱乐的花厅、耍楼和闺房绣楼。天井地面都是整块的青石铺就,屋檐房角皆有石雕花纹,窗花隔扇木雕做工精美,富于变化。排水系统纵横藏于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下,即使天下大雨也不会堵塞。
在村东头有一座可能是村里建筑年代最久远的建筑。十多年前,这房子还很完好,到现在,却只留下半壁写有“山谷流风”四个精美大字的门墙,高高昂起的檐角和在寒风中依然挺拔的野草,在夕阳的余晖下,依稀在告诉后人们她那辉煌的过往。
古民居的室内结构大多以木质材料为主,年久失修,面临着虫蛀、腐朽等问题,如果不及时修复,随时都有可能崩塌。
这或许是一片即将被抛弃的家园。
怎么看我们的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