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曾听过街巷里熟悉的吆喝,路过城市中不起眼的小铺,遇见过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手艺人们。
“磨剪子来,戗菜刀……”抑扬顿挫的吆喝,敲开了清晨的窗;家属区的老街坊在豆腐脑的甜蜜中扯起了又一天的家常;叮叮糖小贩铁锤敲和铁板撞击产生的音符,吸引着孩子簇拥而上。
他们欢闹的声音比蝉鸣还喧嚣,笑声交汇在夏天的街道。
不知从何时起,熟悉的声音消失了,门前的石凳不再有人,孩童忙着长大离家……也许有一天,这些老手艺人也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消失,但总有一些人还在坚持着传统手工艺——凭借一门手艺,一生专心做一件事,他们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
靠着一把剪子和一把剃刀,他们以稳重而又精细的“顶上功夫”,纵横“头上江湖”许多年,剃过的头,剪过的发,早已不计其数。
那个时候剪头发真的就只是剪头发,而不像现在的发廊不是卖会员卡就是推销护理。藏在文明路通泉巷的新新美发厅开店近20年,斑驳脱落的门头诉说着那段从“头”开始的岁月。
店里一共就俩座,磨破皮的椅背、老旧的衣服、泛黄的柜子,全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两位师傅在这行做了一辈子,毕师傅负责男工,还保留着上世纪的老三样——剃头、修面、修眉。黄师傅负责女工,跟随着时代的变迁,烫头、盘发样样在行。
毕师傅十八岁便入了行,做了三年学徒,也曾在桂林饭店工作,后来与同事合开了这家小店,这一开便是20年,每天早晨九点半开店,烧水、消毒毛巾……日复一日早已成了习惯。
早年间的剃头匠都有一整套的技艺:剃、刮、捏、拿、捶、按、掏、剪、染等一个都不能少,所用的工具也是年轻一辈少见的老式电推剪、手动推子。
毕师傅自豪地说,这些剃头工具跟随了他一辈子,清扫头发的刷子是马尾毛制作的,如今早已买不到了。
一把剪刀、推子、梳子、刮刀……在外行人眼里,剃头很简单,当真正走入这行你才明白,要想将这门手艺做好得需要一辈子的时间。
“做什么事情都是从最基础的开始,有了锅才能炒菜。”多年来,毕师傅始终坚持着他的信念。
或许最初毕师傅从事这个行当只是迫于生计,但历经岁月变迁,剃头这门手艺已逐渐成为他一生最自豪的事业。
除了老旧的店面,曾几何时桂林的街头也有许多流动的剃头匠。一把椅子,一面镜子,几把工具,摆上一个摊,为来去的路人理发修胡。如今,也只有在桂林的一些小街小巷才能见到了。
六十多岁的王阿姨在群众路摆摊已有15年了,来的基本都是回头客,早晨七点半开摊时,经常能看到有客人早已等候多时。
无论男女老少,理一次发一律六块钱,住在附近的家长也会领着孩子来剃剃头,阿姨笑着说,周围不少孩子都是她剃着长大的。
王阿姨17岁便进入了这个行业,为了练就好的手艺,她在桂林跟了许多师父,上世纪80年代理发行业很是赚钱,她估摸着便在南溪山附近开了家理发店,生意很好。
“在这一行做的越久越有兴趣”王阿姨笑着说,结婚以后,为了照顾刚出生的小孩,她无奈告别了自己热爱的行当。然而平淡的生活没有浇灭她心中的火焰,孩子稍大些,她便又拿起了剪子。
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逢年过节,在群众路的这个角落都能见到王阿姨的身影。从没放下,才是一种不平凡。
修补匠,曾是极具生活情怀的行当,在一针一线间为你缝补时光留下的痕迹,如今这一老行当也日渐式微,越发的少见了。
位于群众路的老刘记修理铺已经开了25个年头,夫妻俩共同经营着这家不大的店面。刘师傅是一个全能的手艺人,谁家的鞋坏了,包断了,配个锁,开个门……都会去找他。
过去坏了的东西,人们不会轻易将它扔掉,用的越久越有感情。工具箱、砧子、锤子、钉子,几把切割刀子……一个人和他的影子,一干就是一天。
如今会修补的匠人越来越少,刘师傅倒一点没觉得奇怪:“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东西坏了一般就丢了,要修补的人少了。另外一方面,这个活实在太苦,太枯燥,一整天就坐在那儿,腰酸手肿眼睛痛,又赚不了几个钱。”
刘师傅这一套精湛的手艺都是跟着自家亲戚边做边学的,遇到了问题就问问老乡、朋友,数十年时光里学会的手艺,逐渐成了养家糊口的事业。
他的妻子也是一名“修补匠”,与刘师傅不同,阿姨“修补”的是服装。三十年前,缝纫机还是结婚时的“三大件”之一,如今虽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刘阿姨却用它撑起了半个家。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山美制衣厂做了3年零工的刘阿姨从厂里出来后,两人也没什么积蓄,租不了店面,便在路边摆摊做事。“96年那会,我第一次摆摊给人缝补衣服,一个月就赚了多块钱。”阿姨说着过往的经历,神情里透露出满满的骄傲。
平凡的人做着不简单的事,从他们的身上,我们能看到桂林人对传统手艺的追寻,他们可能平凡,但身上却有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三大件”之一,钟表象征着财富、身份和地位,那时技艺高超的修表师傅也特别风光,但随着物件的更新换代,如今的修表匠在时代的大潮流中,显得有些落寞。
在乐群菜市口便有一位,在桂林这座如画的小城里坚守了三十年的手艺人。让人惊叹的是,开摊修表的竟然是位女师傅。
三面玻璃,木质的桌子、抽屉,繁多的工具,大部分桂林人记忆中修表摊便是这个模样。五十多岁的陈阿姨,每天就守在自己狭小的工作桌前,用她钟情一生的老手艺与光阴较劲……
陈阿姨是湖南人,这一门手艺也是在湖南的学校里学会的,“那时班里的学这行的女生挺多,但如今大部分都改行了”,陈阿姨叹息着修表行业的现状。
“穷玩车,富玩表",在飞速发展的这个年代,手表也从最初的实用性向装饰性转变,慢慢地手表物件又渐渐地流行起来,并且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金贵。
便宜的手表一般坏了别人就扔了,所以,如今陈阿姨修的大多是一些名贵的表,从几百到上千的都有。“我甚至还修理过几十万的表咧~“陈阿姨自豪地说。然而,手表行业在复苏,但修表手艺却难以传承。
其实,渐行渐远的老手艺又何止这一种呢?许多行业皆是如此,当祖传的老式钟表停摆,顺手的菜刀断把,想弹一床暖和的棉花被却无处可寻……每每此时,人们不禁会想起这些流淌在朴素时光里的老手艺人,想念他们的技艺。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所有人最需要的,也许不是整天想着走捷径的“小聪明”,恰恰相反,应该是专注、极致、“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匠人精神。
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那些珍贵而美好的技艺,才能在这个飞奔向前的时代里继续流传,在嘈杂的世事中保留了一份沉静与执着。
他们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
▍选题策划:艾惟
▍图片拍摄:西柚
▍图文编辑:艾惟(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商务合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