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教学体会
结合课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看图学文一课,是一篇很好的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描写景物的好教材。尤其是地处山区的学校,要是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应用,根据课文,联系实际,在理解课文的同时,用家乡的山水和桂林的山水作比较,不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浅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使他们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其次,在讲读过程中,结合家乡山水的美景,同桂林山水作比较,理出异同,深切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文的第一节
先总说桂林的山和水
课文的第一节,先总说了桂林的山和水。说明我们游览桂林山水的原因。让学生理解‘甲天下’和‘人们都说’的意思后,再要求学生理解作者游览桂林山水的原因是什么,走什么样的路线?再话题一转,转到身边;‘我们家乡的山水虽然没有桂林山水的美誉,但家乡山清水秀,风光秀丽,也美丽极了。尤其是距离这里十多公里的凤凰山、天池湖,也是有名的旅游风景区。人们到凤凰山旅游,是怎么去的?’
‘对。因为漓江是‘江’,可以荡舟。而凤凰山是‘山’,没有江河,所以只能坐车或者行路去’。再图文对照,联系实际进行对比。
课文的第二节
分述桂林的水
课文的第二节,分述桂林的水。我让学生图文对照找出桂林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刚好我们学校门前的龙溪水也具有这三个特点。于是我让学生按‘概括说------具体说’描述桂林水三个特点的写作方法,比较,想象学校门前的水是否都具有这样的特点{有静:静得看不见它在流动,像镜子一样;清;清得可以看见潭底的沙石游鱼,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同样具有这些特点。}另外在补充说明我们家乡的水太多是‘动’的。从而加深学生对句子和课文的理解。再要求学生找出本节中的比喻句和排比句,认真体会它们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激发出来了,课堂情绪十分活跃。借此机会,我再要求学生用学习课文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的内容。想象泰山的样子,理解‘峰峦雄伟’;想象香山的样子,理解‘红叶似火’;桂林山的样子,理解‘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色彩绚丽’、‘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栽倒’等词语的意思。想象、比较桂林山的形态,色彩,山势和家乡的山有哪些异同,找出各自的特点,再认真朗读课文,从而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自学第三节借此机会,我再要求学生用学习课文第二节的方法自学第三节的内容。想象泰山的样子,理解‘峰峦雄伟’;想象香山的样子,理解‘红叶似火’;桂林山的样子,理解‘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色彩绚丽’、‘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栽倒’等词语的意思。想象、比较桂林山的形态,色彩,山势和家乡的山有哪些异同,找出各自的特点,再认真朗读课文,从而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课文的第四节
又总述桂林的山和水
课文的第四部分又总述桂林的山和水,我让学生图文结合,体会‘从山到水,又从水到山,融为一体,相互映衬’,从‘空中’写到‘山间’,再写到‘江上’,自上而下,有条有理;从‘云雾迷蒙’、‘绿树红花’写到‘竹筏小舟’,有静态美,也有动态美的写作方法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的好处。再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找出诗句与课文第一,第二两段中的哪些句子有联系,体会用诗句作结的好处。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家乡山水的特点,试着把诗句修改{‘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根据家乡山水的特点可改为‘车行绿道上,人在画中游’。}
最后总结全文最后,总结全文。并趁热打铁,再结合实际,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问:‘学习这篇课文以前,你们有没有觉得家乡的山水也那么美丽?’
{学生:没有。}
‘是的,我们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住在美丽的家乡里竟没有感觉到家乡的山水竟那么美丽。今后,我们要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课后,请同学们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根据家乡山水的特点,写一篇{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为题的作文‘。
根据检查,学生的作文都写得不错,观察顺序好,写作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内容具体、充实;语句也比以前通顺、优美多了。这样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确实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作者简介:廖金城。潭江中心小学工会主席、语文小学高级教师。曾有散文刊载在,在佛山文艺上发表一文;散文诗刊载在并入选。
此文作者在官溪小学任教时发表在上。
文中图片大部分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官溪传媒仅为配图表达.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