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把报纸装进手机—
桂林日报社官方 在旱冲周围的群峦沟壑中,到处都是茂林修竹。据说在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少年郎带着他的弟弟来到这里搭棚盖屋,从事制造火纸的行当,从此打破了旱冲大山千年的寂寞。这个人名叫杨老十。不久,一家姓罗的也来到旱冲跟杨氏兄弟学造火纸。过了十来年,一家姓赵的也来到旱冲,租山主的山林烧荒种地。后来又有几户人家陆续迁徙到此刀耕火种,经过多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如今的旱冲村。
据了解,大发过山瑶的其他村落形成过程都跟旱冲差不多。瑶民从其他大山搬到此处的时间,早到清代,晚到解放前夕。有的过山瑶迁过几座山后,又复归原地,从中可以看出过山瑶村落形成的轨迹。
谋生的方式
▲瑶民手上拿着准备播种的“地谷”。
过山瑶一年四季仅靠在山地里种植的粮食维持生计是远远不够的,原因是所种作物除本身产量低外,还有来自山猪的侵袭。因此,瑶民们还要狩猎、采摘山货,挑到山下去卖,换些口粮度日。
▲平乐瑶民生产的“地谷”呈红色,煮成米饭香软细滑。
青黄不接的月份,瑶民们只好采些野菜、野果充饥。也有专门靠狩猎为生的瑶民,这一谋生手段在大发的过山瑶中如今仍然沿袭。
奇特的习俗
戒五味:大发过山瑶都不吃狗肉、蛇肉、团鱼、七星鱼等,他们称之为“戒五味”。据瑶民们说,他们都学过“法术”,只要在狩猎前启用“法术”,总会捕到野兽。如果他们吃了上述五味食品,法术将会失灵。所以他们要戒五味。
度界:度界是大发过山瑶有别于其他瑶族的典型特征。农历十月十六是一年一度的盘王节,是其他所有瑶民的盛大节日。但大发过山瑶却不过盘王节,他们祭祀盘王的形式是“度界”。
大发过山瑶人每人这辈子都要举行一次度界仪式。度界仪式由每个家庭独自举行,即这一家所有孩子统一在某一天,备好酒菜,选个黄道吉日举行。度界仪式是由道士操控,举行场地设在自家堂前。仪式中,道士手敲铜铃,口念吉语:感谢盘王给予孩子们的恩赐,感谢盘王给孩子丰厚的衣食……完成整个度界仪式需要两天两夜的时间。
能歌善舞的民族
瑶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这也许是由于瑶民深居大山常常自娱自乐而形成的特征。在旱冲采访留宿时,记者领略了一番大发过山瑶的传统舞蹈和瑶族山歌。
吃罢晚饭,瑶民们在一个宽敞的地坪上生起了篝火,男女老少围着篝火席地而坐。舞会开始了,两名瑶族汉子手敲悦耳的铜铃,猫着腰来回舞动,瑶民告诉记者,这叫铜铃舞;末了,围坐的男女老少站起身来,手牵着手,跳起了欢快的瑶族舞蹈。
大发过山瑶唱的山歌相当独特,山歌的曲调没有跌宕起伏,不管是喜还是忧的歌词,基本上都使用一种曲调,是一种近乎哀鸣的曲调。这种曲调低沉缓慢,中间环节停顿良久,让人听得满耳凄凉。形成这种山歌曲调,也许与当地瑶民长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吃穿难保的苦难生活经历有关。
我国最后一批被发现的过山瑶
最后的过山瑶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发过山瑶是年被发现的,当时这些过山瑶共有户人,是我国最后一批被发现的过山瑶。在历届人口普查中都没被统计。他们主要集中在大发瑶族乡最偏远的旱冲、古力底、牛塘背等8个点上。
▲年,大发旱冲村的瑶胞们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瑶寨通电庆典活动。
▲瑶胞们以自己的方式布置庆典场景
自从发现这些过山瑶后,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瑶民有了自己耕种和栖息的土地,从此,昔日的篱笆做墙、树皮或茅草盖顶的“过山房”已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泥冲墙体瓦盖房了。后来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修通了通往各个瑶寨的公路,让村村寨寨与外面的世界联通,使这些与世隔绝的瑶民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结束了山外女子不嫁进瑶山的历史。
怎么看我们的往期文章?方法一:
点击左下方即可
方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