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把报纸装进手机—
桂林日报社官方 自打东晋以后,但凡陶氏人家,几乎皆绕不开那个写了《桃花源记》的陶渊明,远在平乐县阳安乡的陶村亦是如此,因为生活在陶村的绝大部分村民都为陶姓。▲“陶氏世居”门楼
陶村属于阳安乡。阳安原名羊眼寨,清光绪元年(年)建成乐安街后,以新旧地名各取一字(音)定名。阳安乡位于平乐县境中部,县城东南部,东临同安镇,南接源头镇,西靠青龙乡,北邻张家镇。
陶村离乡里不是太远,亦是一个古村落,最具有标志性的应该是那座唐代“陶氏世居”门楼,壁上的字因年代久远已有些模糊不清,却仍然能感受到昔日的风采,依旧能品味出传统文化的悠久。
▲小巷深深
走入陶村错落有致的民居,家家户户厅堂上的供台,清一色写着“五柳堂”或“浔阳郡”,并有一副对联为“百门望重书香远,五柳名高世泽长”。
走进这古风犹存的地方,旁边的山墙,脚下蜿蜒曲折的石板路,古色古香的门楼祠堂院落,虽然失去了当年的辉煌,但却保留下了古村原始的风貌,让人大有“世外桃源”的感觉,从而找到一份心灵的归宿。
而陶村村民,淡泊名利,辛勤耕作,安守本分,自得其乐,在这南国一隅的乡村里生息繁衍,并特别酷爱桃树和柳树,“游子千里,不改乡音;立舍居家,不忘桃柳”是村民们的千古遗训,他们把这两种树当作本姓的标志,许多陶姓人家相互询问对方姓氏时,常常不称自己为陶姓,而说是“五柳”。
▲远眺陶村
说到“五柳”,话题自然回到陶渊明。陶村跟陶渊明到底有什么关系?曾有有心人考证了以下三个资料———
1.史书记载
“平乐陶氏,乃邑中大姓。始祖陶英,唐代青州人。屡官太尉。唐哀帝天祐二年(年)上书言事,触怒权相朱全忠,拜征南将军,统兵八万征昭州(平乐)。后朱全忠篡唐,陶英被解除兵权,乃隐居平乐阳安,死后葬县城东南张家乐加村长山下。”
2.平乐《陶氏族谱》记载
平乐的陶姓人家是唐朝末期从山东迁至而来的,始祖陶英系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后裔,进士出身,唐昭宗时立战功奉命职守青州府,后升兵部侍郎封太尉。
唐天祐二年(年)昭州发生动乱,时任山东青州留守的太尉陶英和李樑(平乐李氏家门始祖)受朝庭封为征南大将军,率莫、翟、宾等姓部将,统兵八万征昭州。
大军兵不血刃,平定了动乱。唐天祐四年(年),朝廷变故,朱温易唐为梁,陶英被解除兵权,陶李将士不愿为梁作臣,遂辞官解甲归田,隐居于昭州南部的“莲塘村”,也就是今天的陶村,成为平乐这个岭南古城的第一代大规模的中原移民。
3.清光绪十年的《平乐县志》记载
平乐陶姓、李姓人的始祖都是唐代人,皆为朝廷显要,官拜太尉。陶太尉名英,字俊杰,山东青州诸城人,李太尉名樑,字应君,山东青州益都人。
二人在唐末昭宗在位时同朝为官,同乡情谊,私交甚厚,因看不惯当时宣武节度使朱全忠(温)的擅权专政,常上书谏言,触犯了朱全忠。天祐年间,岭南瑶民起义,南方很不安宁,朱全忠为了拔去眼中钉,趁机向昭宗建议将陶英、李樑二人调离京都。
昭宗听信谗言,于天祐二年(年)任命陶英、李樑为征南大将军,率兵8万征讨“西粤昭州瑶蛮”。陶、李两位太尉率部进驻平乐,不及数月,便将起义瑶民镇压下去。
“平蛮”之后,二人安抚民众,治理政务,把昭州军政治理得有条有理。待地方政局稳定后,天祐四年(年),两人正准备班师回朝,忽闻朱全忠弑君称帝,取唐为梁(历史上的后梁),陶、李二位太尉“耻为梁臣”,不愿接受后梁的招抚,又自忖无力灭梁复国,只好自卸兵权,带着眷属及莫、翟、宾等姓将领,屯田戍边于昭州南部的诞山脚下。
陶、李二太尉释兵权后,寄情于山水,整天寻仙访道,倒也乐得清闲,因二人门阀相对,故儿女之间亦结为世亲。莫、翟、宾等姓将领也随二公休养生息,他们的儿女之间亦结为姻亲,从此在诞山脚下繁子衍孙,远离了外界,而“不知魏晋,更不知有汉”。
▲荣秀门
自称“不知何许人也”的陶渊明,其家世记叙不详,陶村的陶姓人家,由于移居始祖陶英以上的世系不清,也成了“不知何许人也”的一族。虽然在他们家谱中清晰地记载先祖“陶渊明”的名字,却没有详细的世系序齿,但他们独特的生活习惯、语言特点和祭祀习惯、家史资料,却似乎总与陶渊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难道真的是巧合,还是纯属后人的趋炎附势,抑或人云亦云以讹传讹?
▲古风犹存
目前,陶村村民最重要的不是该如何去考证是否真为陶渊明后裔,因为如今的陶村,虽然还没有完全被现代化的洪流所淹没,传统的东西还在传承,但是和大多数的古村落一样,由于缺乏相关的保护,古朴的老建筑正在慢慢地走向破败与倒塌,取而代之的则是一排排一条条普通的水泥建起和硬化的民居及道路,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样貌,所以迫在眉睫的,倒是该先想想办法如何将老村保护、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相结合起来。
怎么看我们的往期文章?方法一:
点击左下方即可
方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