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中往事(之一)
王来宝
眨眼之间,离开母校已经55个年头了,对母校生活的怀念丝毫未减,恰逢桂林民间艺群搭起交流平台,写成一篇回忆文章与诸文友共享。错讹之处,敬请指正。.8—.6年我二哥是十四中第一届学生。我于.8—.6年在十四中学习。(记忆深处的古槐古钟)
年后半年,大跃进掀起高潮,祖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人民公社的成立,文化教育事业也大发展。咱县很多未建立的中学,也都应运而生。最终全县共有15所中学。除一中是高中外,其余均是初中。校址分别在:二中(合涧)、三中(临淇)、四中(姚村)、五中(时在今辉县南村一带,后当地划归辉县,空置的校名到年被城关高中冠用)、六中(东姚)、七中(河顺)、八中(横水)、九中(东岗)、十中(茶店)、十一中(任村)、十二中(原康)、十三中(泽下)、十四中(小店)、十五中(采桑)。十四中前身在王街村(公社在康街),叫王街中学。那时受大环境影响,学生很少坐在教室学习,不是忙着建校,就是服务中心到弓上水库劳动。公社移到桂林后,又在供销社西边建了新校。后来又到迎漳入林工地劳动。我二哥喜欢写一些诗歌模样的东西,记得在他的笔记本上有这样的句子:“清晨起来雄鸡未鸣,蓝蓝的天空闪着星星。滔滔的漳河水吼声狂叫,黑乌乌的行山耸入云中”,是对当时工地生活的真实写照。新校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建成。校园南部是操场,中间是两列平房。前列左右共18间教室,东边三个教室给初中三个年级用,西边那排供桥四村高小和教师办公用。后列是办公室,教职工宿舍和男女住校生寝室。再后面是菜地。最后边西北角是厕所,中间是饭厅兼礼堂,东北角是师生食堂。校园布局整齐得体。年后学校逐步转向正规,开始按部就班上课,向一中输送学生。年为第一次组织参加中考,当年考入一中11人。他们是:李成山(纸坊)、陈有德(南屯)、晋加仓(大店)、秦凤英(辛庄)、郭官生(桂林)、郭江和(桂林)、赵秀巧(元家庄)、万记山(张街)、杨加仓(张街)、张春生(张街)、郑怀昌(陡峪沟)。年为第二届,考入一中的有14人。他们是:郭加全(小店)、郭怀金(小店)、郭东江(西油村)、侯生江(西油村)平金生(辛庄)、郭贵财(南山)、郭全启(南山)、石同拴(南山)、王德生(元家庄)、赵水江(元家庄)、连梅凤(七泉)、王日新(张街)、张明玉(王街)、张恕全(王街)。年为第三次参考,考入安阳一高的2人,他们是:史如生(西油村)、王福增(元家庄)。考入一中12人,他们是:王来宝(流山沟)、张林生(纸坊)、韩会昌(大店)、韩江增(小店)、崔有德(东油村)、李会吉(东油村)、郭米仓(三井)、任拴江(三井)、平从法(辛庄)、郭长有(南山)、王藏拴(王街)、王文生(丰乐店)因为在中考中连年名列全县社中前茅,小店被誉为“文化之乡”。好的学校离不开好的领导和老师们,听我二哥说当时校长就是杨荣峰,另有李志法主任、郝守诚主任、还有一个王主任。记得他经常说有五个郭老师,学生们私下里根据年龄大小称一郭、二郭,一直到五郭。(我们上学时就剩下三个年轻的郭老师了。)还记得他经常提起他的班主任郑老师和外地的孙老师。我们上学那三年老师队伍相对稳定。政治课分别由郭天才(南山)和两个班主任担着。语文组:袁景忠(安阳)、赵全福(元家庄)、郭南芳(小店)、冯超仁(赵村,63年夏季调走);数学组:李志法(郭家园)、郭长生(小店);俄语:赵全福(籍贯同语文);理化:路用全(七泉);植物:赵勤(临淇);教导处,团委会:郭天才(南山)、付水吉(元家庄,65年春调入);总务处:秦永昌。那时,毛主席关于德智体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深入师生心中。学校经常在礼堂召开全体师生大会,杨校长作时事政治和教学情况报告。也不断请公社书记、社长到校讲话。还请老贫农作忆苦思甜,退伍老兵讲战斗故事,请往届优秀的工农兵学长谈工作体会。又组织师生“走出去”参加社队阶级教育会,参观地主庄园,凭吊革命烈士,观看部队训练,参观水利工程......所有这一切都增强了同学们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热爱劳动,为祖国而努力学习的意识。尤其是到了年春天,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发出以后,人人记学雷锋日记,个个学雷锋做好事。像下午放学后,住校生帮远路的走读生扫地;给贫困生钱物上的支持;帮老师抄小黑板;给缺课的同学补课等等,都已蔚然成风。后来学习毛著掀起高潮,谁能获奖一本毛选单行本那是非常荣耀的事。《为人民服务》等文章人人会背,写心得、谈体会成了班会的主题。这些形式都为同学们正确的三观形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体育课,雷打不散。有雨雪就上室内课。广播体操成了课间最好的锻炼方式。那时候,没有喇叭,都是各班班长在教室前的操场上,喊着做,同学们都做得非常投入。每天下午放学后,操场上,篮球架下,不断地上演龙争虎斗,不是教师专场,就是师生联赛,场场观众爆满。单双杠前也经常是挨着队来。由于以上各种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了很好的学习风气。初三的陈有德、郭江和等人,那种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学习精神,成为大家学习的典范。他们上课聚精会神听讲,课堂上没弄清的知识,一下课撵着老师到办公室,直到问清为止。当年陈有德考高中,门门提前半小时交卷,而且考了全县第一;郭江和带高三学生到县城参加高考,一下子就能猜对两道数学大题,都说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初二勤学好问的典范就数王德生、赵水江了。李成山学兄写的文章篇篇锦绣,语文组的老师多次为他的作文组织研评。我们也经常拿他的作文传阅,受益不小。年清明节,他代表师生为三井村郭承喜烈士念祭文时,引用了著名诗人肖三在《革命烈士诗抄》序文里的一句话“没有土壤,泰山不能成其大;没有细流,江河不能成其深”。震惊了所有的师弟师妹,从此,摘抄豪言壮语,名言警句的热潮在全校掀起。每天清晨为俄语早读,同学中有的离校十多里的也会早早赶来。有的大声朗读,有的互相背诵,有的边读边用小棍在地上写,光听声音,你会觉得仿佛到了老毛子的国度。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月,中招考试,小店学生俄语考80分以上的大有人在。初二转来一个女生叫连梅凤。人长得俊,普通话比赛能得第一,各科成绩优秀,且知书懂理,谈吐不凡,又能歌善舞。典型的校花级人物。她是全体女生学习的榜样,是全体男生课后的谈资,可惜天妒良才,五十多岁就英年早逝!十四中往事(之二)
不可忘却的几位师长
(一)杨荣峰校长工作务实,注重实际。沉默寡言,但常语出惊人。新校建设,他运筹帏幄。水利工地,他狠抓安全。学生厌学,他用“访古”诱导。学生有小劣迹,他以现实案例警示。他勤于听课,常提前悄悄地坐进教室,坐在后排不动声色地倾听。为促进提高饭菜质量,他常深入两个伙房。真是务实的领导,尽做实在工作。杨校长年春调离,由安宏毅校长继任。(二)郭天才老师身材高挑,慢言细语,像个邻家的大哥。他教课,善于编顺口溜帮学生记忆。如地理课记国内湖泊编了“洞庭鄱阳太洪泽,巢湖青海纳木错。云南滇池和洱海,乌苏里江有兴凯”;教《动物》的鱼类一节编的顺口溜是“青鲫鲢草带鳓鳕,鰣鲨红鱼大麻哈”都有趣好记。他开头教我们俄语,反复教发音,反复用留声机领读,体现了慢工出细活。后来教的课文,至今我还会背一些。他当团委书记,经常上团课。每位团员有啥模范事迹,他如数家珍,总是能把大家的劲头鼓得足足的。他抽工夫刻印《语言集锦》,看着那一页页隽秀的字迹,一段段优美的词句,让人忍不住模仿学习。(三)郭南芳老师沉稳镇定。讲课重点突出,语言简练。他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启迪思维。真个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有两课的教授给大家的印象最深。记得他教毛主席的《长征》诗,先是简要介绍了写作背景,然后表情范读,再领着我们诵读。使我们眼前浮现出了红军战士不怕苦、不怕难、不怕死、又乐观的那种精神和意志。后让我们结合注解试解,他再做简要的讲解。接下来让我们背诵,默写。一堂课,我们动了耳、目、心、口、手,想不记住都难!再如教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他让我们找“我”对车夫的前后感觉,学生回答前是讨厌,嫌他“多事”;后是赞扬,称赞他“敢于负责”。老师引导我们思考,这是什么写法?最后指出是“先抑后扬”。老师趁机发问:“让你们写一件对自己很有教育意义的事会不会写?”同学们会心地笑了。随后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难忘的一件事》,大家心有方法,仿有范文,自然写来顺当,好文不少。这体现了老师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四)李志法老师虽是学校第二大“官”,但毫无官架子。听课、评课安排得井井有条。使老教师精神焕发,新教师日有所进。他当班主任,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没见他批评过谁,却是谁都听他的话。他爱好文艺,组织宣传队是一把好手,排练、导演样样精通。给师生演,到庙会上演,都是好评如潮。闲来喜欢和郭南芳老师弹脚踏风琴,婉转悠扬的琴声,常使人想到诗和远方。他教几何,作图规范,推导认真。学生有疑问,总是不厌其烦释疑,直到对方弄通。(今日师生风采)(五)袁景忠老师袁老师,面若沉水,不怒自威。据有学兄讲,袁老师原在县文教科工作,因结婚时坐了轿子,被下放到十四中学。但他没有消极,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他语文教得好,工作能力强。连年教初三语文,当班主任,是名副其实的“专业户”。他经常召集班干部开会,汇报工作,反映问题。接手我们这一届时,有好心人劝他急流勇退。因为这一届一中、二中择得枯,剩下的基础比较差。但他不以为然,相信事在人为。他抓紧了和任课老师的沟通,抓紧了依靠班委会。所以我们这一届会开得更勤。每次开会,我作为他的“得力干将”总是坐在他的身旁。经常听到他肚里发出“咕噜噜—-咕噜噜”的声音,我知道这是老师多年劳苦,落下的肠胃不好的毛病。望着老师日渐消瘦的面孔,作为班干部们,谁能不尽心尽力帮助老师做好工作呢?老师教作文很有一套。像结构上他教我们记住了“凤头,豹尾,母猪肚”;像记叙文他教我们练熟了“抑抑格”、“扬扬格”、“扬抑格”、“抑杨格”;像论说文教我们掌握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三段式;论证方式上学会了,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如此十八般武艺都学会了,还怕什么考不好?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65年中考有两名考入安阳一高,12名考入一中,还有四位同学被安阳二师等中专录取。袁老师又带领他的团队打了一个大胜仗!(今日母校新颜)(六)赵全福老师你猛然看到他的脸,会对他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可是,当你一听他说话,一听他讲课,这种感觉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教语文,声音很宏亮,很能煽情。他的语言能抑扬顿挫,能以姿势助说话。被同学们津津乐道的是他上《故乡》一课,读到杨二嫂和“我”的对话,把豆腐西施那种尖酸刻薄的语调,模仿得惟妙惟肖。上他的课,你不会瞌睡,一会儿来一句小诗,一会儿插一个小故事,你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他评讲作文,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喜欢朗读学生的文章,他会带着感情读,把文中不足部分也给弥补上了。有时我的文章也被他当做范文朗读,读后,他喜欢合上本子,托在手里,做上下掂量状,嘴里会说:“这文章才叫有斤成儿!”每听到这里,会更加增强我对读书和写作的喜爱。大概就是赵老师一步一步把我拉上文学之路的。他教俄语,很注重学生对单词的记忆。为此,他喜欢用玩笑的口气帮大家记忆。如“再见”读:“旦斯为大酿”,他说:“打死魏大娘?”他故作疑问状,使同学们哄堂大笑,这个单词不知不觉就印在脑子里了;再如“男老师”读:“五汽杰里”,他说:“你把他想成两个古人在对话。一个问,‘汝去哪里’,一个回答,‘吾去街里’。”由于他把枯燥的东西都变得有趣了。所以,同学们喜爱上了俄语。每天早晨大家如醉如痴地读俄语,这一门的成绩你就可以预料到了。非典那年夏天,老师撒手西去了。我们几个在县城的他的弟子,商议要去送老师最后一程,可是,到处森严壁垒,只能面朝元家庄方向,含泪深鞠三躬,遥祝老师一路走好!(今日母校新颜)(七)路用全老师猛一看,他长得有点像马季。篮球场上,体育课里,总是生龙活虎的样子。他性子有点急,每次上课,一进教室就开讲,刚踏上讲台就写字,学生们不得不紧跟他的节奏。他教理化课,很注重实验。只要书上有的,演示实验一样不落。记得他制出了氢气,盛入容器,火柴点燃,会发出像书上说的爆鸣声。做动能、势能互换实验,清晰直观。这一切都大大激发了我们学习理化的兴趣。一到该上理化课,很多同学会对着值日生用俄语齐喊“搬衣记(搬仪器)—-搬衣记!”课堂上,他还会根据自身的实践,教给我们一些日常实用的知识。像如何在硬木上安装吊盒、开关,如何把两截铁丝接得牢不可断等。事实证明,后来很多没考上高中的同学多数做了电工和化验员,有的在农村中学当了理化老师。年春天,教数学的老师因故不能和我们继续上课,他受命担起了数学课,他一丝不苟地教着学生,使我们在中考中没有损失。纸短情长,书难尽意。我代表健在的同学们深深地祝愿:望健在的老师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望逝去的老师们极乐幸福,含笑九天!望母校抖擞精神,再造辉煌,再谱新篇!(年3月)---end---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王来宝,桂林镇流山沟村人,大专文化,从小喜爱文学,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退休后开始写作,处女作《又到六月六》在红旗渠报发表。
往期精彩回顾:
〈淅河记事〉水麻糖与辘辘退/郭成林
〈美丽田园〉美丽千家岗花海惹人醉/郑拴太
〈淅河记事〉家在淅河边/郭成林
〈淅河记事〉溯境/郑军立
乡土传说德泉井的传说/王锁贵
〈乡土传说〉东盖船舱西盖楼/郭增吉
淅河记事望仙桥庙会/郭强
淅河记事淅河的记忆/郭学军
<淅河记事>望仙桥的故事/郭宝军
〈淅河记事〉王来宝专辑
欢迎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