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地处湘桂走廊的“咽喉”,是湘江数千年水运史上中原文化进入岭南的第一站口,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通过南融北汇,形成了全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她的特色鲜明而迥异,是一种民族化、地方化的文化结晶,广泛地反映在民间传统生产、生活习俗和文化艺术的流传中。
全州的文化遗产,应该传承下去!
第一怪
家家备有酸椒坛
没有辣椒不动筷
全州人爱吃辣椒是出了名的,有全州人戏谑地改谚云:“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全州人怕不辣。”这话一点不假。
全州人爱吃辣椒的习俗,始于秦代,是为了发汗避瘴而食的。为了一年四季餐餐有辣椒吃,全州人总结并运用坛子腌制酸辣椒和辣椒酱,所以从古到今,全州城乡每个家庭都备有数个腌酸辣椒和辣椒酱的坛子。
第二怪
户户备有怪样锅
有嘴有耳没得盖
“怪怪怪,有嘴有耳没有盖,一定是件出土文物,不是秦代必属汉代。”
在全州的大多数农家都备有这种茶锅,尤以龙水、大西江、安和、两河等乡镇为最。特别是有“礼仪之乡”相称的龙水、大西江两镇,但凡客人到家,不管是外地的还是隔壁屋里的,进门就是客,坐下就架锅,先炒瓜子、花生等茶品,再煮姜茶。放一块(约一两)生姜在热锅中用木剁剁碎,加水加盐加茶叶烧开,小杯小杯地喝。
第三怪
米花米皮粑粑丁
民间茶点好丰富
由于全州人喝姜茶的历史久远,茶点的制作五花八门。除了香炒花生、瓜子外,还有米花、米皮、米粳、粑粑丁、面粳、猫耳、莲花等。米花食用时在热油锅上炒爆,放进热茶中又香又脆又爽口。
第四怪
豆腐萝卜“滚泥”吃
忌称豆腐叫“小菜”
全州人喜欢吃滚泥豆腐和滚泥萝卜,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这里的“泥”,实际上就是佐料,豆腐则要煮到浮起来。
老人去世后,亲友去孝家吊唁,全州人俗称“吃豆腐”,所以吃豆腐就成了办丧事的代名词;在全州人的传统观念中,只有死了人才吃豆腐的。为避忌讳,全州人平日就把豆腐称为“小菜”,如今的大部分乡镇还是这种叫法。
第五怪
四月初八做“乌饭”
树叶野草山上采
农历四月初八制作“乌饭”的历史,曾在全州盛行了上千年。如今只有龙水、大西江两镇的部分村民,还在传承着这一老祖宗留下的制作工艺。民间传说吃了“乌饭”,有健脾胃、去湿邪,避蚊蜂等功效。
第六怪
家家厨房有豆豉
锅无豆豉不成菜
“小南门的豆豉,就此一斗”的俗语,全州人个个都讲,可见全州的豆豉文化何等悠久。油、盐、豆豉是全州人厨房的必需之物,不管煮汤炒菜,不管荤菜素菜,必放豆豉不可,一餐不放不行,一菜不放不行。目前全县以石塘为基地的生产厂家尚有50余家,年产豆豉吨左右。
第七怪
豆腐干里加五香
刮烂鼎锅好下饭
全州特产五香豆腐干,名冠湘桂,走俏楚粤,被人称为“全州第一香”,其原料虽然是水豆腐制成的,但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古有“五香豆腐干下饭,鼎锅都刮烂”的俗话。外出的全州人或全州游子回乡返程时,总要带点五香豆腐干才走。
第八怪
米粉碗里加红油
嘴不辣歪不爽快
全州红油米粉的历史已多年。该粉以鲜、辣、爽口闻名于世,是全州人早餐之最爱;
也有人到桂林、柳州、南宁等地搞过,但到了外地味道就不同了,虽然也是新榨出的米粉,放的也是鲜骨汤和鲜碎肉,熬的红油也技出一师,但味道就是比不上全州本土出的。有人讲是水质不同,也有人讲是气候不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假如有人找出了其中的原因,并能克服其弱点,全州的红油米粉一定会前途无量。全州红油米粉现以入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九怪
鸭血杀淋酸水碗
醋血炒鸭家常菜
有着多年历史的全州醋血鸭,在全州“古肴三绝”中排位第二,是入夏后全州最时兴的家常菜;成年者个个会炒,但炒的味道有出入,以发源地的文桥人炒得最好,吃一餐文桥的正宗血鸭,是人生一大快事。但要做成极佳美味却不容易,其主料、配料、佐料、火功十分考究,每个环节都来不得半点马虎。
第十怪
猪肝连胆火烟熏
不是贵客不招待
全州文桥胆肝虽然在外名声不大,却是全州饮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自古之所以有“不是贵客不招待”的讲法,一是因为在旧时,不太富裕的农家,一年能制作一个胆肝已经很不容易了,不是稀客到家,平时自己是舍不得吃的;二是制作季节受限,只有在杀年猪时的腊月才可以熏制;三是制作季节市面上很少有猪肝交易,所以胆肝在全州更显珍贵。
十一怪
家家户户打年粑
火屎(炭)烤吃不用菜
家家户户打年粑,是全州人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古时,全州人再穷再苦过年前也要打年粑,富裕人家要打上几担糯米,用大缸浸泡到插田以后(小满节)还没吃完,是农村1~3月的主要早餐。食时从缸中捞出几个洗净,放在火屎上的专用烤床上烤熟,用姜茶或豆豉茶送食,吃得津津有味。
十二怪
猪肉吊在火堂上
家家户户烘腊菜
如果你春节期间到全州农村去,你会发现一道奇怪的风景:家家户户的火堂上,都吊挂着串串猪肉,从数块到数十块不等,没有一家没有,小块的重约一斤,大块的重七八斤,就像在搞猪肉展销,就这是全州人俗称的“烘腊肉”。腊肉最少烘一个月才吃,有的烘到农历八月十五还没吃完。家家户户都熏烘腊肉,不烘腊肉不代表过年变成了全州的过年习俗。
十三怪
新屋上梁抛粑粑
男女老少嘴笑歪
全州农村上梁抛粑粑的习俗不知始于何时,据老辈口传是“蛮久蛮久”之前就有了。建新房的主家上梁前,要经过寻选梁、砍梁、请梁、接梁、包梁、咏梁、祭梁、上梁等繁多的仪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农村抛喜粑的习俗已很少见了,但它曾被全州人沿用了上千年。
十四怪
新人要过茶酒关
农村洞房闹得怪
全州农村人结婚,村中或邻村青年必定去闹洞房。如今农村抬茶的现象已不多了,其习俗却为全州古俗之大怪。
十五怪
迈进瑶家两碗酒
只喝一碗不爽快
全州东山瑶乡有多种习俗,本文只选两俗。东山瑶家好客,一进门主人就热情地敬来两碗糟酒,这糟酒是过年前酿的,你如果不喝,主家心里不爽快,认为你还有一只脚在门外站着,心没进家;你如果爽快地把两碗酒都喝了,主人马上请你上座,并开始杀鸡杀鸭或洗切腊肉招待你……
十六怪
瑶家婚俗两头兼
古俗今用心开怀
东山瑶俗两头兼,是最体现男女平等,最适应计划生育政策的。其俗与上门女婿有区别,俗称“上门两边走”;这是该民族在漫长艰辛的历史中,为了生存、繁衍、发展而总结出的一个优良的传统习俗。
十七怪
孝堂大鼓祭亡灵
四方歌师打擂台
孝堂歌是全州的一种独特文化现象。老人去世后,村人晚上全部要去孝堂陪灵,邻村的歌师从四面八方赶去“唱孝歌”,有的不惜往返数十公里。歌师各展才华,孝堂成为歌师比赛的擂台。
在孝堂听歌,你不但能感悟人生之短暂及人生必作为;也会感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和谐;同时还会体会全州民俗之质朴以及民间艺术的勃勃生机。
十八怪
孝家走祭仪式隆
哭读祭文天地哀
老人过世,在出殡的头天晚上或出殡时的村口设祭堂走祭,是全州的古俗。走祭分客祭和家祭,客祭头天晚上在孝堂设,家祭一般出殡时在村口设,其形式繁多。走完祭后,读祭文是走祭仪式的最高潮,一篇写得好、哭读得好的祭文,能感天动地,全场千人尽哭。
来源:南国早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